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1.哲學與世界觀和方法論
哲學是人們對世界的根本觀點,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哲學是人類把握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為人們的認識和實踐提供根本準則和一般方法論。
2.哲學的基本問題
思維與存在,或物質與意識、精神與自然界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之所以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因為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任何哲學派別都不能回避而必須回答的問題,是解決其他一切哲學問題的前提;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劃分哲學中基本派別的依據,對思維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標準,對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區分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也是人類實際生活中的基本問題,它普遍存在于人類的實際生活并決定著人們思想和行動的出發點和方向。
3.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1)唯物主義主張物質是世界的本原。物質不依賴于意識而存在,物質決定意識,它是第一性的;意識不能脫離物質而存在,它是在物質發展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對物質的反映,是第二性的。所以唯物主義既是一元論的,又是可知論的。它有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三種形態。
(2)唯心主義主張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質是精神的產物,是第二性的。它是對物質與意識關系的一種歪曲反映。唯心主義有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兩種形態。
4.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
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一、唯物主義自然觀與歷史觀的統一,從而創造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這一嶄新的哲學形態。馬克思主義哲學有兩個最顯著的特點:一是它的階級性,公開聲明它是為無產階級利益服務的,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二是它的實踐性,認為以往的哲學都是解釋世界的哲學,而馬克思主義哲學則是改造世界的哲學。還具有革命性和科學性的特點,是階級性、實踐性、科學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統一。
5.兩種歷史觀的對立
歷史唯物主義(亦稱唯物史觀)和歷史唯心主義(亦稱唯心史觀)是兩種根本對立的歷史觀。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劃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惟一標準:凡是認為社會存在是第一性的,社會意識是第二性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屬于歷史唯物主義;凡是斷言社會意識是第一性的、社會存在是第二性的、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屬于歷史唯心主義。
歷史唯心主義的根本缺陷在于:(1)它們至多是考察了人們歷史活動的思想動機,而沒有考察產生這些動機的物質原因。(2)沒有客觀地說明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只承認杰出人物的作用,否認人民群眾的作用。
6.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髓
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是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的根本要求。世界統一于物質原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石和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的理論基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精髓。
7.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時代
(1)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代科技革命
現代科技革命證實、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現代科技革命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斷提出新的研究課題;馬克思主義哲學給現代科技革命以科學實踐觀和方法論的指導,現代科學研究方法給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以借鑒。
(2)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代西方哲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代西方哲學既對立又統一:(1)馬克思主義哲學反對科學主義,但重視科學發展和科學精神,反對抽象人本主義,但重視人文精神和人的主體地位。(2)馬克思主義哲學注意到現代西方哲學中某些合理的有啟發的東西,力求在當代科學技術成就的基礎上,使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達到更完美的統一。
(3)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及其理論成果
毛澤東哲學思想和鄧小平哲學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繼承和發展,但就其理論的具體內容和表現形式來說,又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澤民同志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過程中,提出的重大理論成果
8.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
(1)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物質的惟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2)物質是對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質的抽象,不能把物質的客觀實在性同具體的物質形態及其結構、屬性混為一談;(3)這種客觀實在獨立于我們的意識而存在,能夠為人的意識所反映,即物質是可認識的。
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堅持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反對唯心主義的二元論;堅持了可知論,反對不可知論;反對了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與自然科學的物質結構理論是一般與個別、共性與個性的關系,它們之間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是辯證統一的。
9.物質與運動
物質是運動的主體、承擔者,運動是物質的存在形式和根本屬性,它包括一切變化和過程。物質和運動具有不可分性。物質運動的形式是多樣的,它們互相區別,又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換。設想沒有運動的物質,是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世界觀;設想沒有物質的運動,是唯心主義世界觀。
10.運動與靜止
唯物辯證法認為,運動和靜止是辯證統一的:(1)只有承認相對靜止,才能區分事物,才能理解物質的多樣性;靜止是運動的量度和環節,不承認靜止,運動無法衡量,也無法理解運動。(2)運動和靜止是相互滲透的。動中有靜,靜中有動。(3)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絕對的。否認運動及其絕對性,是形而上學世界觀;否認相對靜止的存在,會導致相對主義詭辯論,它們都從不同方面割裂了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
11.物質運動與時間、空間
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運動觀又是與時空觀相統一的。物質運動就是通過時間持續性和空間廣延性的變化體現出來的。時間、空間和物質的關系是內容和形式的關系,物質是時空的內容,時空是物質存在的基本形式;內容決定形式,形式不能脫離內容,是內容的表現。時間、空間和物質運動不可分割。
12.實踐構成了人類存在的基本方式
實踐是人們實現某種主觀目的的活動,它是人的生命之根和立命之本。從人與動物的區別看,“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別開來。”人在實踐活動中“創造、生產人的社會聯系、社會本質”,從而使自己成為“社會存在物”。實踐構成了人類的特殊生命形式,即構成人類的存在形式。實踐具有物質性、直接現實性、社會歷史性等特點,具有變革自然的生產實踐、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和科學實驗三種形式。
13.實踐的主體、客體及其相互作用
一方面主體根據自覺的目的和計劃,運用物質的、知識的和語言的工具或手段,能動的改造、認識、利用和欣賞客體;另一方面,客體本身的狀況和規律又制約和限定著主體的一切活動。主體和客體之間的這種限制與超越的關系或限制中的超越,就是主體與客體互相作用的實質。人把握物質世界的實踐環節主要包括:實踐決策、實踐目標的制訂、實踐的組織與管理、實踐結果的檢驗(2006年單選題第17題)。
14.自在世界與人類世界
在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分化與統一的過程中,又同時形成了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的分化與統一。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都屬客觀實在。實踐是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分化與統一的基礎。自然的“人化”過程同時就是人類社會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在人的實踐活動中生成的人化自然和人類社會及其統一,構成了人類世界。自在世界構成了人類世界存在和發展的自然基礎,人類世界形成之后又反過來制約天然自然,不斷地改變自在世界的界限;天然自然通過人的實踐活動轉化為人化自然,人化自然又不可避免地要參與到整個大自然的運動過程中。
15.意識的產生、本質和能動作用
意識是物質世界高度發展的產物,是人類所特有的反映形式。意識在本質上是物質在人腦中的主觀映象。意識是物質的產物,但不是物質本身。從物質器官看,意識是特殊的物質——人腦的機能。人腦是意識的器官,但不是意識的源泉。辯證唯物主義在肯定物質對意識決定作用的前提下,又承認意識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具有巨大的能動作用(2005年單選題第1題)。意識的能動作用是十分巨大的,但它的發揮又是有條件的,必須借助一定的物質條件和手段。人工智能在本質上是對人的思維的模擬,并不就是人的智能本身,更不會超過人的智能。
16.世界的統一性和多樣性
關于世界的統一性問題,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元論承認世界有統一的一個本原,世界統一于物質(唯物主義觀點)或者世界統一于精神(唯心主義觀點);二元論認為物質和精神同為世界的本原,即世界有兩個本原。唯物主義認為,世界上復雜多樣的各種現象都是物質世界自身的表現,世界的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在世界統一性問題上要堅持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
17.聯系的客觀性、普遍性和多樣性
聯系是指一切事物、現象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2005年多選題第16題)。聯系具有客觀性、普遍性、多樣性 (2004年辨析題第31題)的特點。認識和把握事物發展的普遍聯系及系統性能幫助我們正確地觀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使我們正確地開展科學研究和實踐活動。世界是普遍聯系的整體。聯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地以系統的形態存在著。
18.發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世界是普遍聯系的,必然得出世界是永恒發展的 (2006年單選題第1題)。相互聯系包含著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導致事物的運動變化。運動變化包含著三種方向,即上升的運動、下降的運動、橫向的運動。發展是上升的運動或前進的變化。盡管世界有著下降的運動和橫向的運動,但上升或發展的運動成為運動中的主流,所以世界表現為一個永恒發展的過程。
19.規律及其客觀性
規律是事物內部的本質聯系和發展的必然趨勢。規律揭示的是事物運動發展中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規律的穩定性也就是它的重復性。規律的重復性不能理解為絕對的重復,絕對的重復是不存在的。社會規律的客觀性不是指它不依賴于人的有意識的實踐活動,而是指它不依賴于人的實踐活動的目的、動機和意識。人們在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中,既要遵循自然規律,也要遵循社會規律。是否承認事物發展具有客觀規律,在世界觀上表現為決定論與非決定論的對立。決定論又分為機械決定論和辯證決定論。唯心主義決定論和神學宿命論從物質世界之外去尋找事物發展的決定力量,是一種偽決定論。馬克思主義主張決定論,反對非決定論,同時也反對機械決定論,主張辯證決定論。
20.現象和本質
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聯系和表面特征,能為人的感官直覺所感知。現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本質是事物的根本性質,是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內在聯系,是內在的、全面的和穩定的東西。
現象和本質是辯證統一的:(1)對立表現在:現象是表面的、外部的、可以直接被感知的,本質是內在的、只能通過抽象思維把握;現象是個別的、片面的,本質是一般的、共同的(同類現象中);現象是多變的、暫時的,本質是相對穩定的。(2)統一表現在:本質是現象的根據,現象是本質的表現形態;任何本質都會通過現象表現自身;現象總是以某種方式表現本質,假象也是對本質的一種表現。假象是從反面歪曲地表現本質的現象。假象和錯覺不是一回事,錯覺是由人的感覺上的錯誤造成的,屬于主觀的范疇;假象則是客觀存在的種種條件造成的,它是現象的一種,屬于客觀的范疇。
21.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是指事物發展過程中一定會出現的、合乎規律的、確定不移的趨勢。偶然性是指發展中并非確定發生的,可以出現也可以不出現,可以這樣出現也可以那樣出現的不確定的趨勢。
必然性與偶然性的辯證關系:(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有區別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對立表現為兩者產生的原因不同;二者在事物發展中所處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不同;兩者體現著事物發展的兩種不同趨勢。(2)必然性與偶然性又是統一的: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為必然性開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隱藏著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現形式和補充;必然性與偶然性在一定條件下轉化。割裂必然性和偶然性會產生機械決定論、唯心主義非決定論等錯誤觀點。
22.原因和結果
引起某種現象的現象叫原因,而被某種現象所引起的現象叫結果。因果聯系的特點:總是原因在前結果在后,但并不是任何前后相繼的現象都存在著因果聯系。原因和結果的關系是辯證的:原因和結果的區分既是確定的,又不是確定的;原因和結果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轉化的;原因和結果的關系是復雜多樣的。
23.可能和現實
現實性是指已經產生出來的有內在根據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可能性是指事物發展過程中潛在的東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預示事物發展前途的種種趨勢。可能性與現實性的是對立統一的:可能性和現實性是兩個內容不同的范疇,具有明顯的區別;可能性和現實性緊密相聯,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轉化。要立足現實,認識可能性的復雜性,創造條件使事物的可能性成為現實,從而獲得實踐的成功。
24.事物存在的質、量、度
任何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一體。質是一事物成為它自身并區別于其他事物的規定性。量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數量表示的規定性。質和量的統一為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質的量的范圍、幅度和限度。它的極限叫關節點,超出了關節點,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質量統一。認識度才能確切地把握事物的質,不致混淆不同的事物;認識度才能為實踐活動提供正確的準則即適度原則,防止“過”或“不及”。
25.事物發展中的量變和質變及其相互轉化
量變是事物在數量上的增減,場所的變更,或者是其成分排列組合的變化。質變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突變或飛躍。
量變和質變的相互轉化:(1)量變和質變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量變在前,質變在后,事物不通過量的積累和變化,就不會發生質變。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的限度就必然發生質的變化。(2)量變與質變又是相互轉化的。質變打破了舊質對事物的量的限制,鞏固了量變的成果,促成了新質的產生。在此基礎上,事物開始新的量變。新的量變超出度的限度,就會發生新的質變。事物的發展就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又由質變到量變的循環往復的過程。(3)量變與質變的關系具有復雜性,它表現為總的量變過程中包含部分質變;質變過程中包含量的擴張。
25.事物發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辯證關系
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方面,它肯定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其他事物;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滅亡的方面,它破壞現存事物使之轉化為其他事物。在新事物取代舊事物的過程中,辯證的否定是決定性的環節。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肯定和否定既對立,又統一。
辯證的否定觀認為,否定是事物內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發展的環節和聯系的環節,是包含肯定的否定,作為發展環節和聯系環節的否定就是揚棄,即既克服又保留。 形而上學否定觀則認為,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觀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絕對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這就既割斷了事物的聯系,又使發展中斷。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辯證的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經歷兩次否定、三個階段的有規律過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過程。事物的這種否定之否定過程,從內容上看,是自己發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過程;從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進的過程,方向是前進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事物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
26.對立統一規律
矛盾即對立統一,是指事物內部兩個方面既統一、又對立的關系。矛盾的基本屬性是同一性和斗爭性。矛盾的同一性指的是矛盾雙方相互聯系、相互吸引的性質和趨勢(2004年多選題第17題)。矛盾的斗爭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分離、相互排斥的性質,它體現了矛盾雙方的差別性和對立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之間相互聯系。認識事物必須在矛盾的對立性中把握同一性,在矛盾的同一性中把握對立性。同一性與斗爭性之間是相對與絕對的關系。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是由事物內部對立面的統一和斗爭引起的。矛盾雙方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相互結合,不僅是事物內部對立雙方的本質聯系,而且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內部對立雙方的統一與斗爭是事物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2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及其方法論意義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過程中,并貫穿于一切過程的始終,即矛盾無時不有、矛盾無處不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都各有其特點。兩者的關系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聯結的,二者又是相互區別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
28.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及其相互關系
主要矛盾是在諸多矛盾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于事物的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和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反之,非主要矛盾則是處于從屬地位,對事物的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關系是辯證的: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29.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及其辯證關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矛盾中處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則是在矛盾中處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二者的關系也是辯證的:它們相互制約、相互作用,并在一定的條件下互易其位、相互轉化。
30.認識發生的現實基礎與認識的本質
反映論是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它從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發,認為認識的內容來源于客觀世界,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沒有被反映者就沒有反映活動的發生(2006年單選題第2題)。先驗論是唯心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它顛倒了物質與意識的關系,主張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把物質世界看做是主觀或“客觀精神”的產物,否認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唯心主義先驗論有兩種形式,即主觀唯心主義的先驗論和客觀唯心主義的先驗論。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主張世界的可知性。
31.主體、客體及其辯證關系
主體是處在一定社會條件下的具有社會性的人,是從事改造世界活動的實踐著的人。認識的客體即認識的對象,不是指全部的客觀實在,而是指進入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同主體發生聯系的那一部分客觀事物和認識對象(2006年單選題第3題)。
主體與客體的辯證關系:主體受制于客體,客體制約著主體的活動范圍、方式、性質等等,決定了主體的認識內容和范圍;主體又能動地改造客體,使客體向主體轉化,使之滿足人們的目的和要求。認識中的反映與信息、選擇、重構的關系。
32.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與認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在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中,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和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實踐是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又是認識的目的。認識對實踐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33.中國傳統哲學中的知行觀
中國傳統知行觀的基本觀點:行先于知,由行致知的思想;知之明也,因知進行的思想;注重實效,以行論知的思想;知行并進,相資為用的思想。在知行觀的問題上,中國古代哲學家主要是圍繞知與行誰先誰后和孰輕孰重的問題進行的。很多哲學家只注重一方面,否定另一方面,因而都帶有形而上學性。知行觀不能與認識和實踐等同,但有相近之處,特別要把握一些提法。
34.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及其辯證關系
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是人們在實踐的基礎上,客觀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產生的一種關于事物現象、事物外部聯系、事物各個片面的認識。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是人們對感性認識的材料進行抽象和概括而產生的一種對事物的本質、事物的全體、事物的內部聯系的認識。
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深化、發展為理性認識;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是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
割裂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系 (2004年分析題第34題),會產生兩種錯誤傾向:一種是否認感性認識的重要性,片面夸大理性認識作用的唯理論;另一種是否認理性認識的重要性,片面夸大感性認識作用的經驗論。教條主義犯了類似唯理論的錯誤,經驗主義犯了類似經驗論的錯誤。
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是認識的兩次飛躍中的第一次;理性認識向實踐的飛躍是一個認識指導實踐的過程(2005年單選題第3題),也是檢驗認識整理性的過程。
在認識過程中,理性因素是主導因素。在認識過程中,不能忽視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更多內容請訪問:考試吧考研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