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一)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要求“好”與“快”有機結合
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是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從黨的十四大到十六大,在不斷總結發展過程中的經驗和問題的基礎上,對“好”字不斷充實內容。從原來的“效益比較好”相繼增加了“整體素質不斷提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等要求,進一步突出了保護資源和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出了更加明確的要求。2007年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要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
黨的十七大進一步指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既反映了我們黨對世界經濟、科技發展趨勢和內在規律的準確把握,也反映了對我國基本國情好戰略需求的科學分析。
1、創新型國家。一般來說,是指將科技創新作為國家基本戰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從而形成強大的國家競爭優勢。
2、黨的十七大指出:獲得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就必須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指導方針。
建設創新型國家,核心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科學技術的戰略基點,走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之路,推動科學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動國民經濟又快又好地發展;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貫穿到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激發全民族創新精神,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大力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不斷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建設創新型國家,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礎。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關鍵所在。
(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
要實現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目標,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質就是要求我們采取綜合措施,加快形成與貫徹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相一致的發展方式。
1.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鍵是做到”兩個堅持”,實現“三個轉變”。即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擴大國內消費需求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2、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類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做出的重大決策,是新世紀新階段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戰略部署。
十七大強調,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首要任務,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指出,“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刻,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提出了“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戰略任務,把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作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發展一體化作為根本要求”的總體思路;做出了“加強農村制度建設、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加快發展農村公共事業”的工作布局,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一步指明了方向。
(五)統籌區域發展
我國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主要是處理好東部和中西部的關系、沿海和內地的關系。為推動區域協調發展,逐步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必須注重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引導生產要素跨區域合理流動,這是我國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縮小區域發展差距的基本目標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基本途徑。
(六)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中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任務。這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理論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具體體現,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客觀要求。
1、資源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內涵
資源節約型社會,是指以能源資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進行生產、以節約的方式進行消費為根本特征的社會。它要求在生產、流通、消費各領域各環節,通過采取技術和管理等綜合措施,厲行節約,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環境代價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的社會發展模式。
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社會,通過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來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它是一種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標,以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遵循自然規律為核心,以綠色科技為動力,堅持保護優先,開發有序,合理進行功能區劃分,倡導環境文化和生態文明,追求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社會體系。
2、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資源節約型社會的要求
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資源節約型社會,必須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要充分考慮人口承載能力、資源支撐力、生態環境承受力,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統籌考慮當前發展和長遠發展的需要,不斷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為此,必須轉變關于發展的傳統觀念,從重經濟增長輕環境保護轉變為保護環境與經濟增長并重,在保護環境中求發展;從環境保護滯后于經濟發展轉變為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同步,努力做到不欠新帳,多還舊賬,改變先污染后治理、邊治理邊破壞的狀況;從主要用行政辦法保護環境轉變為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解決環境問題,自覺遵循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提高環境保護水平。
3、建設生態文明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內在要求。生態文明既包括人類對傳統文明形態特別是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和探索的認識成果,又包括人類在發展物質文明過程中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實踐成果,表現為人與自然和諧程度的提高和人們生態觀念的增強。
4、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是一種新的經濟增長方式。循環經濟以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為原則,以提高資源利用率為核心,以資源節約、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為重點,通過調整結構、技術進步和加強管理等措施,大幅度減少資源消耗、降低廢物排放、提高勞動生產率。
相關推薦:2010年考研公共課:考場答題技巧和建議·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