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17 發展的實質
發展是前進上升的運動,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新事物是指合乎歷史前進方向、具有遠大前途的東西;舊事物是指喪失歷史必然性、日趨滅亡的東西。
考點18發展與過程
(1) 事物的發展是一個過程。所謂過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產生、發展和轉化為其他事物的歷史,都有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2) 堅持事物發展是過程的思想,就要用歷史的眼光看問題,把一切事物如實地看做是變化、發展的過程。
提示:(1) 唯物辯證法是關于世界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的科學,聯系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和總特征。
(2) 在社會歷史領域,新生事物從根本上符合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要求,能夠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因而必然戰勝舊事物。
考點19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對立統一規律(又稱矛盾規律) 是唯物辯證法體系中的實質和核心,是事物發展的根本規律。是否承認對立統一學說是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對立的實質。
考點20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爭性
(1) 矛盾是指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的對立和統一及其關系。
(2) 同一性和斗爭性是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①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的性質和趨勢。一方面,矛盾著的對立面相互依存,互為存在的前提,并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另一方面,矛盾的對立面之間相互貫通,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②斗爭性是矛盾著的對立面之間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性質和趨勢。矛盾斗爭性的形式多種多樣,可以分為對抗性和非對抗性兩種基本形式。
(3)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原理,要求我們在分析和解決矛盾時,必須從對立中把握同一,從同一中把握對立,防止形而上的絕對化和片面性。
提示:邏輯矛盾是指人們思維過程中由于違反形式邏輯規則所造成的自相矛盾;辯證矛盾則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對立統一關系。
考點21同一性和斗爭性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
(1)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條件的相對的,矛盾的斗爭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有條件的相對的同一性和無條件的絕對的斗爭性相結合,構成了事物的矛盾運動,推動著事物地發展。
(2) 同一性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①在矛盾雙方中一方的發展以另一方的發展為條件;②矛盾雙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發展;③同一性規定著事物轉化的可能和發展趨勢。
(3) 斗爭性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①斗爭推動矛盾雙方力量對比發生變化,造成事物的量變;②斗爭促使矛盾雙方地位或性質轉化,實現事物的質變。
考點22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原理的方法論意義
同一性和斗爭性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說明事物的發展不僅表現為“相反相成”,而且表現為“相輔相成”。也說明和諧作為矛盾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體現著矛盾雙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和共同發展。
提示:事物的變化發展是內因與外因的統一。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考點2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義及相互關系
(1)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所謂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承認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學認識的首要前提。
(2)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體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個方面都有其特點。具體表現為: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點;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過程和階段各有不同特點;③構成事物的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質、地位和作用。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科學認識事物的基礎和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
(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個性是有條件的、相對的。共性和個性有機統一,共性寓于個性之中。
提示: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絕對和相對的道理,是關于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也是正確理解矛盾學說的關鍵。
考點2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的意義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的原理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各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哲學基礎,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哲學基礎。
考點25矛盾分析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方法。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結合的方法等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體體現。
考點26事物存在的質、量、度
、儋|是一事物成為自身并區別于它事物的規定性。②量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構成成分在空間上的排列組合等可以用數量表示的規定性。③質和量的統一為度。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質的數量界限。它的極限叫關節點,超出了關節點,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質量統一。
提示:認識質是認識和實踐的起點和基礎。認識事物的量是認識的深化和精確化;只有正確了解事物的量,才能正確估計事物在實踐中的地位和作用。認識度才能確切地把握事物的質;才能在實踐中正確地把握適度原則。
考點27事物發展的量變和質變及其辯證關系
(1) 量變是事物數量和次序的變化,質變是事物性質的根本變化。是否超出度,是區分量變和質變的根本標志。
(2) 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量變和質變相互滲透。
(3) 質量互變規律:量變和質變相互依存,相互貫通,量變引起質變,在新質基礎上又開始新的量變,如此交替循環,形成事物質量互變的規律性。
(4) 質量互變規律原理的方法論意義:揭示了事物發展過程是連續性和階段性的統一,是我們分析社會發展形式的基本理論工具,是指導我們從事一切實踐活動的重要思想原則。
提示:質量互變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形式和狀態。
考點28事物發展過程中肯定和否定及否定之否定
(1) 肯定是維持現存事物存在的方面,否定是促使現存事物滅亡的方面。
(2) 事物的辯證發展經過第一次否定還要經過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事物的辯證發展就是經過兩次否定,三個階段即“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的循環往復的過程。它的方向是前進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提示: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方向和道路。
考點29辯證否定觀及其方法論意義
(1) 辯證否定觀的基本內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②否定是事物發展的環節。③否定是新舊事物聯系的環節。④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
(2) 堅持辯證否定觀,就要對事物采取科學的分析態度,要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提示:與辯證否定觀相對立的形而上學否定觀堅持否定是外在的,主觀任意的,絕對的,這割斷了事物的聯系,中斷了事物的發展。
考點30否定之否定規律原理的意義
對于人們正確認識事物發展的曲折性和前進性,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我們既要看到事物發展的光明前途,又要充分估計各種困難和曲折,經得起考驗。
考點31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范疇:原因與結果、必然性與偶然性、可能性與現實性、現象與本質、形式與內容及其方法論意義
(1) 原因和結果:①原因和結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繼、彼此制約的關系范疇。原因是引起某種現象的現象,結果是被某種現象所引起的現象。②原因和結果的辯證關系:原因和結果的區分既確定又不確定;原因和結果相互作用,相互滲透;原因和結果的關系復雜多樣。③正確把握事物的因果關系,可以提高實踐活動的自覺性、預測性和調控性。
(2) 必然性和偶然性:①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發生、發展和滅亡不同趨勢的范疇。必然性是事物聯系和發展過程中確定不移的趨勢,偶然性是事物聯系和發展過程中不確定的趨勢。②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辯證關系:一方面,二者相互區別,它們產生和形成的原因,表現形式以及在事物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另一方面,它們又是統一的,二者相互滲透,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③必然性和偶然性辯證關系的原理,要求我們重視事物發展的必然性,善于從偶然性中發現必然性。
(3) 可能性和現實性:①可能性和現實性是揭示事物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相互關系的范疇?赡苄允穷A示事物發展前途的種種趨勢,現實性是合乎必然性的存在。②現實性和可能性既區別又聯系,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③方法論意義:立足現實,發揮主觀能動性,把握事物發展的各種可能性,爭取實現好的可能。
(4) 現象和本質:①現象和本質是揭示客觀事物的外部表現和內部聯系相互關系的范疇。②現象和本質既對立又統一:一方面現象和本質相區別。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聯系和表面特征,通過感官感知;本質是事物的內在聯系和根本性質,為理性思維把握。另一方面,現象和本質相統一,它們相互聯系,相互依存。本質通過現象表現出來,現象表現著本質。③科學研究的任務是通過現象認識本質。我們能夠通過現象揭示本質,又必須透過現象揭示本質。
(5) 內容和形式:①內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內在要素同這些要素的結構和表現方式的關系范疇。②內容和形式既對立又統一:內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礎,形式是事物存在和表現的方式;任何內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都有一定的內容;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內容。③把握內容和形式范疇,既要重視內容,反對形式主義,又要善于運用形式,發揮其積極作用。
提示:(1) 把握事物的可能性,要注意區分可能性與不可能性,現實的可能性與抽象(非現實) 的可能性,好的可能性與壞的可能性。
(2) 任何現象都是本質的表現,即使假象也是本質的表現。
考點32唯物辯證法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辯證法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動力、形式和過程,反映了世界發展的普遍規律,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觀點和方法。
提示:唯物辯證法是客觀辯證法和主觀辯證法的統一。客觀辯證法是指客觀事物或客觀存在的辯證法。主觀辯證法是指人類認識和思維運動的辯證法,即辯證的思維。主觀辯證法是客觀辯證法的反映,它們本質上是統一的,表現形式則不同?陀^辯證法采取外部必然性的形式,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主觀辯證法則采取觀念的、邏輯的形式。
考點33唯物辯證法的方法與認識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一致性
唯物辯證法的方法同認識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一致的。唯物辯證法的觀點運用于思維和工作中就轉化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考點34辯證思維的主要方法: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抽象與具體、邏輯與歷史相統一
(1) 歸納與演繹:是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思維方法。①歸納是從個別到一般的方法,演繹是從一般到個別的方法。歸納和演繹的客觀基礎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個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的關系。②歸納和演繹既對立又統一:兩者方向相反,又互相依賴、互相滲透、互相促進。歸納是演繹的基礎,演繹是歸納的前提。
(2) 分析與綜合:是一種更為深刻的思維方法。①分析認識事物的各個方面,綜合達到對事物整體的認識。②分析與綜合的客觀基礎是事物整體與部分、系統與要素之間的關系。③分析和綜合既對立又統一:兩者方向相反,又相互聯系、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分析是綜合的基礎,綜合是分析的完成。
(3) 抽象與具體:是辯證思維的高級形式。①抽象是對客觀事物某一方面本質的概括或規定。具體包括感性具體和理性具體。感性具體是感官直接感覺到的具體,理性具體或思維具體是在抽象的基礎上形成的綜合。②人對事物的認識經歷著從(感性)具體到抽象和從抽象到(理性)具體的過程,對辯證思維而言,重要的是從抽象上升到具體。
(4) 邏輯與歷史的統一:①邏輯是指理性思維或抽象思維,它以理論形態反映客觀事物的規律性。歷史包括兩層意思:一是指客觀現實的歷史發展過程,二是指人類認識的歷史發展過程。②歷史是邏輯的基礎和內容,邏輯是歷史在理論上的再現,是“修正過”的歷史。
提示:歸納和演繹、分析和綜合是形式邏輯與辯證邏輯所共有的方法,抽象和具體、邏輯和歷史的統一則是辯證思維所特有的方法。
考點35辯證思維方法與現代科學思維方法
辯證思維方法是現代科學思維方法的方法論前提,現代科學研究方法及其成果豐富和深化了辯證思維方法。我們要把二者有機地統一起來,自覺運用辯證思維方法指導科學研究。
考點36規律及其客觀性
(1) 規律是事物的內部聯系和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
(2) 規律是客觀的,不依賴于人的意識。人們可以改變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但不能創造和消滅規律。人在規律面前不是完全消極被動無所作為的。人們可以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規律,并以此來指導實踐。因此,既要反對藐視規律的主觀隨意性和經驗主義,又要反對在規律面前無所作為的思想。
提示:客觀性是規律的根本特點。
考點37自然規律與社會規律的聯系與區別
(1) 自然規律是自然現象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社會規律是社會現象間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
(2) 聯系: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
(3) 區別:自然規律是作為一種盲目的無意識的力量起作用;只要具備同樣的客觀條件,就可以同樣的形式反復出現。社會規律則是通過人的有意識的活動實現的;受主客觀條件的相互制約,具有歷史性。
考點38意識能動作用的表現
、僖庾R具有自覺性、目的性和計劃性。②意識具有能動創造性。③意識具有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的作用。④意識具有調控人的行為和生理機能的作用。
考點39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的關系
正確理解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的關系:首先,必須尊重客觀規律。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必須以承認規律的客觀性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人們能夠認識和利用規律。要把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統一起來。
考點40正確發揮主觀能動作用
(1) 從實際出發,努力認識和把握事物的發展規律。
(2) 實踐是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的基本途徑。
(3) 發揮主觀能動作用,還要依賴一定的物質條件和手段。
考點41社會歷史趨向與主體選擇的關系
(1) 社會歷史趨向屬于歷史決定論的內容,講的是社會歷史規律的決定作用。主體選擇是指歷史主體在社會發展中的能動性和選擇性。
(2) 社會歷史規律作為一種必然趨勢是由多種可能性構成的“可能性空間”,構成主體選擇的客觀前提;哪種可能性能夠實現,取決于主體的自覺選擇。主體選擇是在既定歷史條件下的選擇,主體的利益和需要是選擇的內在根據。主體選擇是否正確由實踐來檢驗。
相關推薦:2010年名師肖秀榮考研政治沖刺考前大預測·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