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 內容總結
本課程主要講授中國近代以來抵御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反動統治、實現人民解放的歷史,包括中國自1840年至2007年的歷史時期。可分三大部分:上篇講中國主要講舊民主主義革命(第一至第三章);中篇講新民主主義革命(第四至第七章);下篇講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與改革(第八至第十章)。
本課程在考研政治課目中的分值約占14分(2010年實際占20分),預計其中選擇題可能會占較大比例,又很可能會與《概論》課中的毛澤東思想部分相結合考分析題,因此,兩者務必緊密地結合起來復習,真正做到史論結合,融會貫通,重點應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時期的理論與實踐部分。
第一章 反對外國侵略的斗爭
1.近代中國社會性質、基本特征、主要矛盾和歷史任務
(1)社會性質:鴉片戰爭以后,隨著外國資本一帝國主義的入侵,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是近代中國最基本的國情。
(2)基本特征:①資本一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日益成為支配中國的決定性力量。②中國的封建勢力日益衰敗并同外國侵略勢力勾結,成為資本一帝國主義壓迫、奴役中國人民的社會基礎和統治支柱。③中國自然經濟的基礎雖然遭到破壞,但是封建剝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廣大地區內保持著,成為中國走向現代化和民主化的嚴重障礙。④中國新興的民族資 本 主義經濟雖然已經產生,但是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下,它的發展很緩慢,力量很軟弱。⑤近代中國各地區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是極不平衡的。⑥在資本一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中國的廣大人民過著極端貧困及不自由的生活。
(3)主要矛盾: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這兩對主要矛盾及其斗爭貫穿整個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始終,并對中國近代社會的發展變化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4)歷史任務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面臨的兩大歷史任務是: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
兩者的關系:前一個任務為后一個任務掃除障礙,創造必要的前提;后一個任務是前一個任務的最終目的和必然要求。
2.近代中國反侵略斗爭的失敗原因
原因有:
(1)社會制度的腐 敗。正是腐 敗的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制度,阻礙了中國人民群眾
的廣泛動員和組織,這是近代中國反侵略戰爭屢遭失敗的最重要的原因。
(2)經濟技術的落后。這是近代中國反侵略戰爭失敗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第二章 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太平天國的綱領
(1)《天朝田畝制度》
內容:它是最能體現太平天國社會理想和這次農民起義特色的綱領性文件,是一個以解決土地問題為中心的比較完整的社會改革方案,希望通過施行這樣的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
評價:
①《天朝田畝制度》的主張,從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會的基礎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現了廣大農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強烈愿望,具有進步意義。
②但這種社會理想,具有不切實際的空想的性質,而且,《天朝田畝制度》中的平分土地方案即使在太平軍占領地區也并未付諸實行。
(2)《資政新篇》
它是太平天國后期頒布的社會發展方案。《資政新篇》是一個具有資 本 主義色彩的方案。但是限于當時的歷史條件,未能付諸實施。
2.太平天國農民斗爭的意義和局限
(1)歷史意義
①沉重打擊了封建統治階級,強烈撼動了清政府的統治根基。
②它是中國舊式農民戰爭的最高峰。
③沖擊了孔子和儒家經典的正統權威,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統治的精神支柱。
④太平天國起義還有力地打擊了外國侵略勢力。
⑤它和其他亞洲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匯合在一起,沖擊了西方殖民主義者在亞洲的統治。
(2)太平天國農民斗爭的局限性和教訓
失敗的根本原因:農民階級階級局限性。①他們不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因而無法從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確的政治綱領和社會改革方案;②無法制止和克服領導集團自身腐 敗現象的滋長;③無法長期保持領導集團的團結;④對于西方資 本 主義侵略者還缺乏理性的認識。
歷史教訓:
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農民具有偉大的革命潛力。
②但它自身不能擔負起領導反帝反封建斗爭取得勝利的重任。單純的農民戰爭不可能完成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
3.洋務運動的宗旨、歷史作用及其失敗教訓
(1)宗旨
洋務運動的宗旨即“中體西用”,就是以中國封建倫理綱常所維護的統治秩序為主體,用西方的近代工業和技術為輔助,并以前者來支配后者。
(2)歷史作用:①客觀上對中國的早期工業和民族資 本 主義的發展起了某些促進作用。②給當時的中國帶來了新的知識,使人們打開了眼界。③有利于社會風氣的改變。
(3)失敗原因
甲午戰爭失敗,標志著以“自強”、“求富”為目標的洋務運動的失敗。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主要是:①它具有封建性。②它對外國具有依賴性。③洋務企業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4.戊戌維新運動的意義與教訓
(1)意義:①它是一次愛國救亡運動。②它是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政治改革運動。③它是一場思想啟蒙運動。
(2)失敗的原因和教訓
失敗原因:主要是由于維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強大的守舊勢力的反對。具體為:①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弱小。②維新派的局限性。③害怕人民群眾。
經驗教訓:
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企圖通過統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實現國家的獨立、民主、富強是根本行不通的。
②必須用革命的手段,****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聯合統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制度。
相關推薦:
·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