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理解“辛亥革命”的內涵?
理論周刊:提到辛亥革命,人們一般想到的是1911年10月武昌首義,但事實上孫中山當時并沒有參加領導這場起義,那么,為什么還說“辛亥革命”是孫中山領導的?如何正確理解“辛亥革命”的內涵呢?
金沖及:“辛亥”,按中國傳統的用干支紀年的方法,在這里就是指武昌首義發生的1911年。所以,外文中把“辛亥革命”譯為“1911年的革命”。對辛亥革命,可以有狹義和廣義兩種用法。狹義的是指1911年的武昌首義和各省響應。廣義的可以包括從1894年興中會成立到1913年討袁的“二次革命”失敗那19年間的革命。人們比較多使用的是后一種說法。
武昌首義發生時,孫中山因為遭到清政府的追捕,確實身處海外,沒有直接領導這次起義。但這場革命是在孫中山和他領導的同盟會的巨大思想影響下發生的。當絕大多數人還沒有認識到必須推翻清朝政府前,孫中山已在1895年發動廣州起義,成為這場革命運動的先驅。他領導的同盟會成立后,又開展了廣泛的革命宣傳,并組織了多次武裝起義,其中1911年的廣州“三·二九起義”震動了全國,大大激勵了人們的斗志。因此,人們把孫中山看作革命的象征。他一回國,立刻被獨立各省推舉為臨時大總統,這當然不是偶然的。
■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結果實的花”嗎?
理論周刊:在辛亥革命的評價問題上一直存有分歧。有一種觀點認為: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結果實的花”。那么,您對這個問題怎么看?
金沖及:說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結果實的花”,實際上是對胡繩提出的一個觀點的誤讀。胡繩主編的《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是這樣說的:“如果脫離中國近代革命史的全過程來觀察問題,也許會把辛亥革命看作不過是一朵不結果實的花,但它并不是不結果實的。”這里的意思很明白:只要從“中國近代的全過程來觀察問題”,就會清楚地看到“它并不是不結果實的”。
中國這樣一個有著幾億人口的農業大國,又深受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長期壓迫,要掃除內外種種障礙,從瀕臨滅亡到挺身站立起來,創造出令世界震驚的進步,實在是太不容易的事情。它只能是長期奮斗的結果,跨上了一個臺階后才能再跨上一個更高的臺階,中間還會經歷不少曲折,不可能一步達到,畢其功于一役。歷史就是這樣前進的。
辛亥革命在這漫長的征途上跨出了十分重要的一步。它不僅推翻了那個媚外、專制、無能的清朝政府,而且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
從政治上講,中國封建社會本來有個頭,那就是皇帝。它是大權獨攬的絕對權威,是反動統治秩序的嚴密網絡賴以保持穩定的重心所在。辛亥革命突然把這個頭砍掉了,整個反動統治就亂了套了,再也建立不起統一的穩定的統治秩序來。
從思想領域來說,一是民主精神的高漲,二是思想得到很大解放。可以說,沒有辛亥革命,就不會有七年多后的五四運動。怎么能把它說成是“一朵不結果實的花”呢?
參加過辛亥革命的林伯渠在1941年寫道:“對于許多未經過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義是常被過低估計的。這并不足怪,因為他們沒看到推翻幾千年因襲下來的專制政體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他所說的“青年”,如果還在,現在也得九十來歲了,至于今天的青年對辛亥革命的“過低估計”就更不足怪了。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史著上關于辛亥革命既勝利了又失敗了的概括是矛盾的。事實上,說辛亥革命失敗了,那是指它沒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能改變中國人的悲慘境遇,而且革命的果實一度被袁世凱攫取。說它取得了巨大勝利,是相對過去而言。說它又失敗了,是指它沒能完成面對的歷史任務,那些根本性問題還需要中國人民下一步在共產黨領導下繼續探索和奮斗中去解決。它前進了一大步,但還沒有達到預期目標,這是一件事的兩個方面,是對立的統一。
■國共兩黨為什么都重視高舉孫中山這面旗幟?
理論周刊:對于孫中山,國共兩黨都十分認同和肯定他:在國民黨那里,他被尊為“國父”,蔣介石還以孫先生的繼承人自居;在我們黨這里,孫中山被稱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偉大的“愛國者”。這充分體現了孫中山先生的巨大影響。那么,國共兩黨為什么都重視高舉孫中山這面旗幟呢?
金沖及:當世界格局已經發生劇烈變動的新的歷史條件下,已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該怎么辦?它的出路在哪里?在孫中山以前,中國人做過多種嘗試:由清朝統治集團中一部分人推行的洋務運動,自稱可以導致中國的“自強”和“求富”,但在中日甲午戰爭的慘敗中破產了;希望依靠無權的光緒皇帝來實行的戊戌變法,雖然起了重大的啟蒙作用,但在封建頑固勢力迅速反撲下也破滅了;下層民眾自發的義和團運動,沉重地打擊了外國侵略者,但打著“扶清滅洋”的旗號,同樣沒有給中國指出真正的出路。他們都沒有在中國人面前樹立起新的救國的奮斗目標。
孫中山代表著一種新的社會力量,走上中國的政治舞臺。面對近代中國千頭萬緒的社會矛盾,他提綱挈領地提出三個基本問題:民族獨立,民主政治,民生幸福(也就是他所說的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并且要用革命的手段來實現它。這些主張切中要害,在中國歷史上還不曾有人這樣提出過。它樹立了一個新的奮斗目標,深深地影響了不止一代的中國人。辛亥革命時期其他思想家和政治家,在某些問題上可能比他說得更深刻,但從全局來看,要作為一個時代的代表,沒有人能夠同他相比。
當然,作為先驅者,孫中山還有他的弱點:他提出了這些目標,卻沒有真正找到實現這些目標的具體道路,對這些目標的理解和后人也不盡相同。但不管怎樣,在中國人面前提出民族獨立、民主政治、民生幸福這三大奮斗目標,主張用革命的手段去實現它,并且成為人們相當廣泛的共識,這就在歷史上邁出很大的一步。正因為如此,直到今天,中國共產黨也好,絕大多數中國人也好,依然把自己看作孫中山開創的事業的繼承者。
中國共產黨十五大報告把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稱為“三位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每年國慶,天安門城樓上除了懸掛著毛澤東畫像,在它對面還豎立著孫中山的巨幅畫像。這是對孫中山崇高地位的尊重,也是他應該得到的榮譽。
再說中國國民黨。它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時,在孫中山主持下,同共產黨合作,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對三民主義作了新的解釋。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寫道:“1924年孫中山重新解釋的三民主義中的革命的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這三個政治原則,同共產主義在中國民主革命階段的政綱,基本上是相同的。”孫中山去世后,蔣介石起來,背棄了孫中山的革命的三民主義。但是,孫中山在全國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因此蔣介石依然舉著孫中山的旗幟,以“孫中山先生的繼承人”自居,這是他在一段時間內得到不少人信任、建立過相對穩定的統治秩序的重要原因。不過,在國民黨內部確有一批真誠地相信孫中山革命三民主義的人,他們后來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好朋友。
·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