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十四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與認識論
【解題思路】
1.實踐的觀點與尊重實踐、尊重群眾;
2.認識對實踐的能動反作用;
3.人與自然的實踐關系;
4.感性認識的豐富性、直接現實性與理性認識抽象概括性;
5.認識的主體性及其非理性因素;
6.真理的絕對性與相對性以及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
7.真理與謬誤、成功與失敗;
8.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9.認識運動總規律及其認識的反復性、無限性和“再認識”的方法。
【答案要點】
1,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第一的、基本的觀點。我們學習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在方法論上首先就要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樹立實踐的應有權威,尊重實踐,一切從實際出發。尊重實踐,就能從根本上保證我們的思想和行動符合客觀世界的規律,有效地改造世界。只有尊重實踐,才能有力地反對各種形式的唯心主義,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用空想代替現實、用抽象的原則裁剪實際生活。同時,更重要的是,尊重實踐就要尊重群眾,群眾是實踐的主體,千百萬人民的實踐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動力和來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2認識對實踐的能動反作用,在方法淪上就是強調理論的指導作用,反對狹隘經驗論。首先,理論可以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是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它可以而且應該走在實踐的前頭,指導實踐的進程;其次,科學理論能預見未來,端正實踐的方向(“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再次,科學理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推動人們在實踐中創新。列寧說:“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運動。”
3(1)在實踐活動過程中,物質世界出現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區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存在的兩種不同形態。這里說的自然界是指獨立于人的活動或未被納入人的活動范圍內的客觀世界,其運動變化是自發的。人類社會是人們在特定的物質資料生產基礎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動形成的各種關系的有機系統。它是在自然界發展到一定階段上隨著人類的產生而出現的。人類社會與人的活動不可分離.是人的實踐活動的對象化,是人的對象世界。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具有客觀實在性,它們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類社會形成的前提,是構成人類社會客觀現實性的自然基礎。人在實踐活動中創造了人類社會,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又反過來影響和制約自然界,不斷改變著啟然界。
(2)自從人類產生以后,自然界在人的實踐活動中以新的形式,延續自己的存在和發展。通過勞動,人類具有了自己的實踐存在方式。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足一個有著自身特殊發展規律的部分。在實踐中,人把自然界既作為自己的直接的生活資料,又作為自己生命活動的對象和工具一一變成人的無機的身體。實踐使人從統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來之后,就從總體上、根本上更深刻、更全面地依賴于自然和社會的物質運動規律。因此,通過勞動實踐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它們的和諧統一,便成為人類必須面對的永恒主題。在方法論上應該強調:如果人類不保持自身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那就會危及自身的生存發展。當今世界出現的生態、環境、人口、資源等全球危機問題,并不單純是自然系統內平衡關系的嚴重破缺,實際上也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嚴重失衡。恩格斯早就提出了自然界“對人進行報復”以及“人類同自然的和解”問題。馬克思也認為,應當合理地調節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人類本性的條件下進行這種物質變換。實踐的規律與人類不斷自覺遵循物質暾界的規律是一致的。正確的實踐觀點是理解人與自然關系、人與自然統一的關鍵。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以及社會與自然的協調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征。
2010年氣候異常攪亂世界,也是大自然對人類的懲罰。“異常氣候”是偶然性的突出表現,又是以長期以來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活動為必然依據的。
2010年11月,中國、印度等13國在俄羅斯召開“老虎峰會”,討論野生虎的保護問題,表明野生虎的滅絕不是自然選擇的結果,而是人類的活動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均衡,危及到了“林中生命”.只有致力于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均衡,才能滿足野生虎生存的資源條件和生存環境。
4.感性認識的豐富性、直接現實性,所以才有“百聞不如一見”的說法;又因為感性材料、表面現象不但不能深入事物的本質,反而會誤導人們遠離對事物本質的科學認識,使人們為假象所迷惑,所以“沒有理性的指導,眼睛是最壞的證人”,也才有“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的說法和諸葛亮初出茅廬便“三分天下”的歷史故事,說的是理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深入本質、把握規律的科學指導作用。但是,理性認識、書面知識又要接受實踐的檢驗,切忌夸夸其談、“紙上談兵”和教條主義。
(1)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辯證統一的,兩者統一的基礎是實踐(“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感性認識是在實踐中產生的,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渡,也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實現的。如果割裂二者的辯證統一關系,就會走向唯理論和經驗論,在實際工作中就會犯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錯誤。
(2)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飛躍,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強調感性認識的直接現實性和豐富性,勇于實踐,深入調查,獲取十分豐富和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這是正確實現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基礎。二是必須經過理性思考朐作用,將豐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九方皋相馬”、“華佗治病”)。也就是說,必須運用辯證思維的科學方法,才能獲得真正的認識。
(3)實現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第一,要從實際出發,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理性認識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是一般性的東西,實踐所要解決的問題則是個別的、具體的事情。一般與個別、理論與實踐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必須從實際出發,把一般的理論和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而不能從理論原則出發,不顧實際情況地生搬硬套。成語中的“量體裁衣”和“按圖索驥”,就是兩種正反不同方法的典型事例。第二,要把關于客觀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同主體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認識結合起來,形成正確合理的實踐規念。理論向實踐轉化,根本目的是為了改變事物的現存形式,以滿足人的需要。為此就必須以對客觀事物的事實性認識為基礎,對客體的價值即它對人的有用性作出科學的評價,按照客觀事物的尺度(外在尺度)和人的自身尺度(內在尺度),在觀念中建構起實踐改造所應達到的理想客體,即形成實踐觀念。這是由理性認識向實踐飛躍、變理論為現實的中介環節,也是決定性的環節。第三,要把理論的正確性與現實的可行性統一起來,尋求實現理想客體的具體途徑和工作方法。第四,理論必須被群眾掌握,內化為群眾的自覺行動。要最終把實踐觀念和行動方案變為現實,還必須通過人的實踐活動。群眾是實踐的主體,理論只有為群眾所掌握,才能變為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
相關推薦:
·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