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認識主體性。認識主體對于外來的信息,不是機械簡單照相式的
照單全收,而是具有選擇、重構、建構的能力,按照不同的主體偏好去認識對象,處理信息,所以才有對同一事物“見仁見智、因人而異”的說法,才能有所謂“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現象。在認識主體性里面,“非理性因素”至關重要,是造成認識主體性的主要原因之一。所謂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動機、欲望、信念、信仰、習慣、本能等,以非邏輯形式出現的幻想、想象、直覺、靈感等也屬非理性因素。情感、意志、欲望和需要等非理性因素,雖不屬于人的認識能力,但對人的認識活動的發生與停止,對主體認識能力的發揮與抑制起著重要的控制和調節作用。主要表現在:①動力作用。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而實踐對認識發生作用,還得通過情感、意志這些非理性因素。人總是在一定的情感、意志的影響下從事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積極的情感、情緒給認識活動注入活力,對認識的發展是一種推動力量。列寧說:“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意志對人的認識的發展也是一種重要的支撐力量和推動力(“人無志不立”)。馬克思說:“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②誘導作用。強烈的好奇心和濃厚的興趣,會使人產生種種想象和幻想,而想象和幻想是科學創造中的極可貴的品質。列寧說:“以為只有詩人才需要想象。這是沒有道理的,這是愚蠢的偏見!甚至在數學上也需要想象,甚至微積分的發現沒有想象也是不可能的。”③激發作用。在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激發下會導致直覺和靈感,而直覺和靈感這種非邏輯力量可以彌補邏輯思維的不足,激發人的創造力,它是一種重要的認識能力。馬克思主義哲學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認識活動中的主導作用,強調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約,同時也承認并重視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它全面分析了非理性因素在認識中的積極作周和可能產生的消極影響,從而同非理性主義劃清了界限。糕在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問題上,必須反對兩種錯誤觀點:一種是夸大真理的絕對性(“半部《論語》治天下”),否認真理相對性的絕對主義錯誤。如教條主義者在真理觀上就往往犯了否認真理需要深化發展的絕對主義的錯誤(“盡信書不如無書”、“輪扁論讀書”)。
另一種錯誤則是相對主義的錯誤,這種錯誤夸大真理的不確定性、相對性,否認真理的確定性、穩定性、絕對性,懷疑主義者往往犯有夸大知識的不確定性、相對性,否認真理的穩定性、確定性的相對主義的錯誤(“有用即真理”、“謊言講百遍就成真理”)。在方法論上要求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就要正確處理好堅持和發展的辯證關系,對馬克思主義既要堅持、又要發展,在堅持中發展、在發展中堅持,反對把馬克思主義當做僵死的教條或認為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這兩種錯誤傾向(“既要與時俱進,又要一脈相承”)。真理是客觀性、絕對性和相對性的統一,表明真理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從內容上講,真理是運動發展著的事物的多方面規定的綜合,是多樣性的統一;從形式上講,真理是由一系列的概念、原理所構成的理論體系。真理的具體性所包含的內容和要隸是: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歷史的,真理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時間、地點、條件下的主觀與客觀的符合,它要受條件的制約,并隨條件的變化而變化;離開具體的時間、地點和條件,真理就是抽象的、無意義的。黑格爾曾以“下雨好不好”為例說明真理的具體性,抽象地、簡單地說下雨好還是壞,都不是真理。如久旱逢甘霖,說下雨好才是真理,因為它符合客觀實際;如果霪雨不止,再說下雨好就不是真理,而成為明顯的謬誤。
7.真理與謬誤,成功與失敗。(略,2010年考過)
8.(1)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但是并不排斥邏輯證明的作用,邏輯證明是根據前提條件推斷出某種結論的思維過程,它是探索真理、論怔真理和擴大真理范圍的重要手段,是對實踐標準的一個重要補充,但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這是因為邏輯證明只能證明前提條件與結論的一致性,而不是證明它的真理性,即不能證明它們與客觀事物及其規律是否一致。同時,邏輯證明中使用的邏輯法則,也是在實踐中產生的,必須經過實踐的檢驗才能獲得真理性。
(2)實踐作為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既是確定的,又是不確定的,是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統一。實踐標準的確定性即絕對性是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睢一標準,此外再無別的標準;凡經過實踐證明了的一切認識都是客觀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質;實踐能夠檢驗一切認識,即使當前的實踐還不能加以判定,最終也會被以后的實踐作出裁決。實踐標準的不確定性是指:一定歷史階段上的具體實踐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征明或駁倒某一認識的真理性;實踐檢驗真理是一個過程,不是一次完成的;已被實踐檢驗過的真理還要繼續經受實踐的檢驗。因此,我們必須把實踐對真理的檢驗,看做是傘部人類實踐即無數個別的、歷史發展著的、整個社會的實踐對真理的檢驗。實踐檢驗和證明真理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永遠不會完結。堅持實踐標準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統一,既可防止唯心主義的隨意性,又可避免形而上學的絕對化。
9.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認識運動不斷反復和無限發展,這是人類認識運動的辯證發展過程,也是人類認識運動的基本規律。這一認識運動過程和基本規律決定了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統一是具體的和歷史的。所謂具體的,即主觀認識要同一定時間、地點、條件下的客觀實踐相符合;所謂歷史的,即主觀認識要刷特定歷史發展階段的客觀實踐相適應。由于客觀實踐是具體的、歷史的,所以主觀認識也應當是具體的、歷史的。當事物的具體過程已經向前推移,轉變到另一個具體過程的時候,主觀認識就應當隨之而轉變。如果主觀認識仍然停留在原來的階段上,思想落后于實際,就容易犯保守的錯誤。當事物的具體過程尚未結束,原有的矛盾尚未得到充分地暴露和展開,向另一個具體過程推移、轉變的條件還不具備時,如果人們硬要把將來可能做的事情勉強拿到現在來做,企圖超越階段,就容易犯冒進的錯誤。所以,“我們的結論是主觀和客觀、理論和實踐、知和行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反對一切離開具體歷史的‘左,的或右的錯誤思想。”
補充概括:
實踐的基礎作用決定作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百聞不如一見
感性認識-親身實踐
感性認識和實踐的特點:感性認識(優點)是具體的具有直接現實性的特點--缺點在于容易被表面現象所迷惑,具有片面性,甚至容易被假象所欺騙。
感性認識理性理論的指導作用:沒有理論理性的指導,眼睛是最壞的證人。理性的優點在于他能透過現象把握事物的本專,把握事物發展規律,具有認識的能動性。(秀才不出門就知天下事)。理論的缺點克服在于理論要反對教條主義、主觀主義,要和實際結合,要在實踐上接受檢驗,在和實踐的檢驗中得到發展和完善。
感性和理性的貫通:透過現象深入本質,由表及里,由此達里、去偽存真,以感性為基礎上升到理論高度,從感性的基礎出發,打破感性局限性。
認識主體性:即認識反映對象不是直接的簡單的反應,而是具有選擇性構造性(愛屋及烏)、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絕對性強調絕對真理、強調理論的普遍作用。普遍性強調認識不斷發展,不斷接近真理。
相關推薦:
·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