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心理學考研的專業課考試科目涵蓋了普通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實驗心理學、心理學統計、心理學測量五大部分,在考試中,雖然每一部分涉及的比例和題型不同,但是都需要大家認真學習,同步提高。
第一章 心理測量的歷史
要了解當代心理學的各個領域不可不了解心理測驗,因為測驗是在當代心理學的各個領域從事理論研究和實際
應用的重要手段。要研究心理測驗,不可不考察它的發生發展的歷史。
第一節 心理測量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測驗的歷史根源雖然無從考究,但中國人最早使用測驗,也最重視測驗,這一點是舉世公認的。
一、我國古代的心理測驗
早在2500多年前,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曾根據自己的觀察評定學生的個別差異,把人分為中人、中人以上和中人以下,這實際上相當于測量學中的命名量表和次序量表。所謂“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就是說智力比普通人高的可以給他高等教育,智力比普遍人低的不能給他高等教育。比孔子稍晚的孟子也說過:“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短長。物皆然,心為甚”這就明確指出了心理現象進行測量的必要和可能。
三國時劉劭著的《人物志》一書,提出了心理觀察的一條基本原理,即“觀其感變,以審常度。”意思是霉根據一個人的行為變化便可推測他的一般心理特點。并提出通過詞,以回答法(“應贊”)為手段來觀察人的智力。這是一部論述能力問題的古代專著。1937年美國人把它譯成英文,書名為《人類能力的研究》。
6世紀初,南朝人劉勰在《新論•專學篇》甲提到,“使左手畫方,右手畫圓,無一時俱成”,“由心不兩用則手不并運也”。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心理測驗,比西方分心測驗的出現要早1300多年。
世界上最早的嬰兒發展測驗也出自中國民間,自6世紀中葉以來,“周歲試兒”在我國江南就已經成為風俗。《顏氏家訓》作者顏之推在《風操篇》中對此做了詳細記載:“江南風俗,兒生一期(一周歲),為制新衣,盥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刀尺針縷,并加飲食之物及珍寶服玩,置之兒前,觀其發意所取以驗貪廉、智愚,名之為試兒。”美國的蓋塞爾(A•Gese11)到本世紀20年代才用類似方法在實驗室條件下記錄幼兒的動作和順應行為等方面的發展。顏之推還根據心理與行為的密切關系強調客觀了解心理的可能,在《名實篇》中寫道,“人之虛實真假在于心,無不見乎跡。”
自從隋煬帝創行開科取仕,科舉制度在我國通行了1300多。年。目前西方言語測驗中常見的填字和類比,相當于我國科舉考試中的貼經和對偶,早在7世紀的唐代就有了。歐美各國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方法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從我國學去的。
清朝后期出現的益智圖(通稱七巧板),形狀大小不同的七塊小板能夠組成近百種的生物和實物圖樣,這可以看作是創造力測驗的最早方案之一。七巧板的操作屬于典型的發散式思維活動,操作的成果是形象轉化(見圖1—1),值得高度重視。我國民間流行的九連環,其設計之巧妙,也可以和現代的魔方、魔棍相媲美《見圖1—2》。西方直到1914年才有五巧板。后來劉湛恩先生用英文寫了《中國人用的非文字智力測驗》一書,把七巧板、九連環介紹到國外,武德沃斯(Woodworth)對九連環極為贊賞,把它稱作“中阻式的述津”。最近,五巧板、七巧板已經發展成為紙筆測驗,可應用于團體,測試方便,計分準確,已達到標準化程度。
二、民主革命時期測驗運動的發展
清朝末年,心理學由西方傳人我國。1914年有人在廣東測驗了500名兒童的記憶和比喻理解。1920年,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和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建立了我國最早的兩所心理實驗室。廖世承和陳鶴琴在南京高師開設測驗課,并用心理測驗試測投考該校的學生。這便是我國正式開始的科學心理測驗。1921年他倆正式出版《智力測驗法》一書。1922年,比奈量表由費培杰譯成中文,并在江、浙二省的一些小學生中進行過測驗。同年美國測驗專家麥柯爾(W•A•Mocall)博士應中華教育改進社聘請來華講學,在他的指導下,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大學、燕京大學、北京女子高等師范、東南大學等校的教授和學生開始編制測驗。據麥氏說:當時中國心理學家所編造的各種測驗“至少都與美國的水平相等,有許多竟比美國的為優。”1923年,在教育改進社的主持下,進行了全國小學教育調查,調查地區包括22個城市和11個鄉鎮,測驗了92000個兒童。這個大規模的調查,引起了當時教育界對測驗的注意。1924年,陸志韋先生發表了《訂正比奈西蒙智力測驗說明書》,30年代又與吳天敏再次做了修訂;1931年中國測驗學會成立。1932年《測驗》雜志創刊。根據不完全的資料統計,到抗日戰爭前夕,我國心理學工作者制訂或改編出合乎標準的智力測驗和人格測驗約20種,教育測驗50多種。如廖世承團體智力測驗,陳鶴琴圖形智力測驗,劉湛恩非文字智力測驗,以及肖孝嶸修訂的墨跋量表和畫人測驗(原編制者美F•L.Goode-•nongh)、艾偉修訂的賓特納智慧測驗等。在這一時期,測量工作者能比較正確地估計測驗的效用和價值,并不滿足于已有的方法和技術,因而力圖改進和提高。但是抗日戰爭爆發后,絕大多數人不得不中斷或推遲當時所進行的工作。解放前共出版心理的研究、王征葵的《態度濺量法》、沈有乾的《心理與測驗》、王書林的《心理與教育測量》、陳選善的《教育測驗》、艾偉的《小學兒童能力測驗》、孫幫正的《心理與教育測驗》等。
林傳鼎先生指出:“民主革命時期我國心理學家在測驗領域至少做了兩方面有益的工作:一是為當時的語文教學改革提供科學根據。二是為探索我國青少年兒童心理特點積累一些客觀材料。”
三、心理測驗在科學的春天中復蘇
解放后的近30年,由于多方面原因,心理測驗一直成為禁區。粉碎“四人幫”后,心理測驗才在科學的春天中復蘇。1979年,林傳鼎,張厚粲等參考國外材料編制了少年兒童學習能力測驗.同年,中國心理學會在天津開會時,醫學心理專業委員會成立了心理測驗協作組,建議由湖南醫學院龔耀先主持修訂韋氏成人智力量表。1980年初,北京師大心理學系首次開設心理測量課。同年5月,中國心理學會實驗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在武漢召開了全國心理測驗研究協作會議,決定由林傳鼎,張厚粲主持修訂韋氏兒童智力量表,吳天敏主持修訂比奈量表。經過三年的努力,這些測驗已基本修訂完成。在這期間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和北。京安定醫院等單位協作修訂了明尼蘇達多相個性調查表,北京大學心理系陳仲庚先生等修訂了艾森克人格問卷,北京師大心理系編制了鑲嵌圖形測驗,還有其它許多單位也編制或修訂了一些心理測驗,如注意測驗、記憶測驗、氣質測驗、嬰幼兒發展測驗等,并在編制創造思維能力測驗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隨著心理測量教學和研究工作的開展,心理測驗開始在實際部門應用,如飛行員的選拔,運動員的選材、精神病的診斷、兒童多動癥以及超常與智力落后兒童的檢查等都用到心理測驗。1983年初,在昆明召開的普通心理,實驗心理專業年會上,就測驗問題進行了討論。總結了近幾年測驗工作中的經驗,找出了問題,明確了方向。1984年末,在北京召開的第五屆全國心理學年會上,成立了—測驗工作委員會,加強了對測驗工作的指導。
希望上文中的內容,大家能夠用心去記憶,把握好心理學測量的每一個章節重點要點,爭取為心理學專業考研打好基礎,贏得理想的分數,加油!
相關推薦:
·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