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在沈陽科學家花園一棟民宅里,全省唯一入選全國30名國醫大師的93歲高齡的李玉奇老先生,接過由他的弟子王學謙為他寫的傳記手稿,戴上老花鏡,邊讀邊點頭。
國家為中國近現代100余位中醫大家樹碑立傳的大型傳記叢書——《中華中醫昆侖》即將出版,《李玉奇傳》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卷。“把他收在門下,不容易呀!”國醫大師慈祥的面容下透著威嚴和喜歡。王學謙,一個名不見經傳的“80后”中醫能為國醫大師立傳,他靠什么贏得國醫大師如此信任呢?
56元補課費的周折
王學謙,沈北新區郭七村人,小學時的他品學兼優,曾多次被評為沈陽市三好學生。上了中學后,因為在農村讀的小學,外語基礎為零。于是,學校就為和他一樣從農村到“城里”(指當時的新城子區政府所在地)上學的學生補課,每人56元的補課費。可是,家境貧寒的父母借了十來家,也沒湊夠56元,補課班沒上,外語成績一直上不來,原本在小學成績優秀的他竟沒有考上高中,只得上了一所普通的職業中專。
中專畢業后的王學謙,并未放棄自己做個好的中醫大夫懸壺濟世的夢想,他一邊打工一邊學習英語,1999年參加了遼寧中醫藥大學的自學考試,開始了他的中醫之路。
兩次拜師受阻的經歷
雖不是遼寧中醫藥大學的全日制學生,但這并不能阻止他要成為中醫大家的夢想。他深知,必須師從名家才能真正領悟中醫的真諦。入學不久,他得知,該校乃至全國最有名的老中醫當屬李玉奇。于是馬上從書店里買來李玉奇的著作,潛心研究,爛熟于胸。書讀得越熟,拜老人家為師的念頭就越為強烈,老人家出診時,他偷偷地去扒門縫,常常在老人家散步的地方轉,盼望著能與老人家“碰巧”相遇。功夫不負有心人,有一天下午,他在校園里發現李老在不遠處散步且心情不錯,于是,飛奔過去,深施一禮,作了自我介紹,并直言想向老人家學習的想法,出他意料,老人家答應了,讓他第二天跟著出診。
王學謙當晚失眠了,要跟著中醫大師學習了,多么令人激動啊!他特意理了發,洗了澡,買了新衣服。第二天,來到大師的診室,又深施一禮說:“我來了!”可是,也許是存心考驗也許是真忘了,李玉奇教授沒抬頭,還在繼續為患者把脈,根本沒理這個毛頭小子。醫院工作人員見此情景,毫不客氣地讓這位不速之客“出去!”
“難道就這樣放棄了嗎?”含著眼淚背靠著診室外的墻壁,王學謙這樣問自己。在強烈的求知欲驅使下,心有不甘的王學謙硬著頭皮再次推開診室的門,又深施一禮:“李老,昨天下午您是同意我來的!您忘了?”一句話引得老先生凝神側目,朝護士們點了點頭,指著身旁的小凳輕聲說道:“坐下吧!”從此,國醫大師身邊就多了一位認真抄方的年輕人,并得到了大師的真傳。成為李玉奇弟子中年齡最小的一個。
恩師李玉奇送他第一本書時,告訴他“學然后知不足”,這句師訓成了他的座右銘。于是,他又把求學的目光瞄向了首批國家級知名老中醫——有著“東北針王”之稱的董子沛教授。這一回他決定直接登門拜訪,來個毛遂自薦。可是連教授的影子都沒有見到,他就被教授的老伴婉言拒絕了:“醫院有規定,想跟董老學習,必須是副主任醫師以上、博士畢業生才行,你以后符合要求了再來吧……”當時的王學謙連學士還不是,初級職稱都沒有。還是不甘心就這樣放棄,于是他給教授寫了封信,塞到門縫里,信上寫了一首詩,詩的結尾這樣寫道“雖說朽木雕不易,誰知亦多報春心。待到雷霆風雨后,會有靈芝涌上來!”出人意料地,董教授親自打電話通知他說:“你這塊會涌靈芝的小木頭過來學吧。”就這樣,他成為時已80高齡的中國針灸大家董子沛教授的關門弟子。
多位全國著名老中醫的弟子
求知若渴的王學謙正是憑借著這種精神和毅力,先后成為遼寧中醫藥大學百歲兒科泰斗趙純樸教授關門弟子,繼承了老人家師門300余年的方書古本;師從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院著名中醫大家陳庸,成為其開山弟子,兼承國醫大師焦樹德、關幼波兩派學術精華。 師從首批國家級名老中醫、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終身教授、婦科大師許潤三門下,成為這位中國中醫不孕治療第一人的關門弟子。
“其誠,其敏,其對中醫之摯愛,皆深獲我心,而立之年又以一顆對中醫的赤子之心在沈陽創建云水堂國醫館并任館長,其成績亦深慰吾心……”這是國醫大師李玉奇對王學謙的評價,他對記者說:“這么好學,這么不辭辛苦,是我弟子中少有的。”
如今,云水堂國醫館,成為沈北新區第一家由幾個青年學生創辦的醫館,他們自強不息的精神、懸壺濟世的品格贏得了廣泛贊譽,前不久,醫館被沈陽市政府命名為大學生創業基地。
相關推薦:各地2010上半年自考畢業證書領取時間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