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統一表現在,首先,二者相互聯結、相互滲透。一方面相對之中有絕對,另一方面絕對之中有相對。其次,相對真理向絕對真理轉化。每一個真理都是相對真理,都是對事物及其規律近似正確的反映。而每一個相對真理又包含著絕對真理的顆粒。真理的發展過程是不斷接近無限發展著的物質世界的過程。另外,在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統一問題上,要反對片面夸大真理絕對性的絕對主義和否認真理絕對性的相對主義兩種錯誤傾向。
堅持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統一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它要求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的理論,既要堅持又要發展。堅持是因為它有絕對性的一面,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和反映。發展是因為它有相對性的一面,是在一定條件下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實踐不斷向前發展,客觀條件不斷發生轉換,已取得的真理性認識也要不斷地豐富和完善。
6、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實踐之所以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的特點決定的。
首先,真理是同客觀實際相符合的主觀認識。一種主觀認識是不是真理,就要看它是否同客觀實際相符合、相一致。而這是主觀認識本身和和客觀事物都無法解決的。只要實踐才能把主觀認識與客觀實際聯系起來加以對照。
其次,實踐的特點也決定了它能夠充當檢驗認識是不是真理的標準。實踐的特點在于它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物質活動,具有直接現實性,是唯一能把主客觀聯系起來的“橋梁”。
7、實踐標準的確定性(絕對性)和不確定性(相對性)
實踐標準的確定性是指:第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此外再沒有別的標準,這是確定的、絕對的。第二,實踐最終能檢驗出認識是否是真理,這也是絕對的、不變的。
實踐標準的不確定性是指:第一,實踐總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實踐,它是有局限性的,不可能對現有的一切認識都作出確定的檢驗。第二,實踐檢驗不是一次完成的,它要經過多次反復。即使已經過實踐證實的真理也只是相對的近似的正確,還需要繼續接受新的實踐檢驗。
8、真理和價值的關系
認識世界的目的是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又是為了滿足人本身的需要。所以,在追求真理的問題上又提出了價值問題。
真理與價值的關系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二者的區別在于,真理是指人的認識與客觀對象的一致性。價值是指主體的需要和客體的功能和屬性能夠滿足主體的需要。二者的一致表現在,凡真理必有價值,凡有價值的東西應不與真理相悖。
9、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和與時俱進的辯證統一
解放思想,是使思想從以往的陳腐的過時的觀念的束縛下解放出來,使思想與現實的實際相結合、相一致。實事求是,就是要求人們深入實際,調查研究,認識和把握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和與時俱進的關系。首先,解放思想是實事求是的必然要求。事物在變,人的思想不能拘守于原有的框框或從書本出發,必須隨著事物的發展而變化,敢于沖破精神枷鎖,勇于創新,與時俱進。其次,實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根據和評判的標準。解放思想不是主觀的胡思亂想,必須沿著實事求是的路線進行。再次,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過程也就是與時俱進的過程。
10、辯證思維的主要方法
辯證思維方法是人們正確認識世界的中介,是人們正確進行理性思維的方法,是人們的思維規則、工具和手段。辯證思維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歸納與演繹。歸納是從個別到一般。演繹是從一般走向個別。
第二,分析與綜合。分析是在思維中把對象分解為它的各個組成部分單獨加以認識的思維方法。綜合是在分析的基礎上把各個部分聯系起來,把它作為一個整體來認識的思維方法。
第三,抽象與具體。抽象是思維對客觀事物某種屬性或本質的反映。具體是理性的具體,是思維對事物多種屬性、本質的綜合。
第四,邏輯與歷史的統一。歷史是指客觀事物的發展過程和人對這一過程的認識。邏輯與歷史的統一是指,歷史是邏輯的基礎,邏輯是歷史在理論上的再現。歷史從哪里開始,思想進程也應從哪里開始。不過,邏輯與歷史并非機械的一致。邏輯的東西是“修正過”的歷史的東西,這種“修正”表現為邏輯按歷史的規律性來“修正”歷史,撇開偶然抓住必然,抓住歷史的內在規律,深刻反映歷史的本質。
相關推薦:2010年自考《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沖刺練習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