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為創建新中國而奮斗
本章重點
1、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國內三種建國方案和兩種命運的較量。
2、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政府的戰場較量:戰略防御、戰略進攻、戰略決戰。
3、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和三大經濟綱領,中國共產黨的土地改革總路線和政策。
4、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格局:與民主黨派的團結合作、《共同綱領》。
5、中國革命勝利的主要原因和經驗。
本章提示
中國共產黨為和平民主而做的努力以及蔣介石的背信棄義。
重要考點講解
一、基本概念和判斷
1、抗日戰爭勝利后的國際格局(1)德、日、意戰敗,英、法嚴重削弱,美國開始稱雄。社會主義蘇聯戰后得以較快地恢復和鞏固。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制度在多國建立;民族解放運動蓬勃興起;在資本主義國家共產黨的影響顯著增長,工人運動有了新的發展。(2)歐洲中心格局打破,形成了美蘇兩極的政治格局。逐步形成了以美、蘇為首的帝國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個陣營的對立。
2、三種政治力量和三種建國方案:地主階級與買辦性的大資產階級的建國方案;民族資產階級的建國方案;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的建國方案。
3、重慶談判: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等在重慶與國民黨當局進行的談判。10月10日,雙方簽署《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確認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
4、重慶政治協商會議:1946年1月10日,在重慶開幕。參加會議的有國民黨、共產黨、民主同盟、青年黨及社會賢達代表38人。會議通過了政府組織、國民大會、和平建國綱領、憲法草案等五項協議。
5、較場口慘案:國民黨制造的破壞和平的事件。1946年2月10日國民黨破壞進步團體在重慶較場口舉行的“慶祝政協成功大會”,李公樸、郭沫若、馬寅初及新聞記者等多人被打傷,逮捕數十人。
6、下關慘案:1946年6月23日,上海人民團體聯合會請愿團向國民黨當局呼吁和平,請愿團到達南京下關車站時,遭到國民黨當局指使的大批暴徒的圍毆。團長馬敘倫和代表雷潔瓊等多人受傷。
7、解放戰爭時期關于土地問題的兩個重要文獻:
《五四指示》: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清算、減租及土地問題的指示》(史稱《五四指示》),決定將黨在抗日戰爭時期實行的減租減息政策改變為實現“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中國土地法大綱》:1947年7月至9月,中國共產黨在河北省平山縣召開了全國土地會議,制定《中國土地法大綱》。明確規定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現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8、土地改革總路線:1948年4月,毛澤東《在晉綏干部會議上的講話》中系統闡明了土地改革總路線,即依靠貧農,團結中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發展農業生產。
9、“五二0”慘案及第二條戰線的正式形成。1947年 5月20日,南京和天津游行學生,要求“反饑餓、反內戰”,遭到國民黨鎮壓。即 “五·二0”慘案。以此為標志,反對國民黨統治的第二條戰線的正式形成。
10、臺灣“二。二八”起義:1947年2月28日,臺北市人民為反抗國民黨當局的暴政、抗議反動軍警屠殺市民,舉行大規模示威游行,遭國民黨軍警鎮壓。之后,臺灣各地各族人民奪取武器,舉行起義。
相關推薦:全國2010年7月自考考場查詢時間 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