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數據庫設計是數據庫應用系統的核心部分,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結構特性設計和行為特性設計。
在數據庫的兩方面設計中,結構特性是靜態的,一旦形成輕易不再改變,行為特性是指用戶的業務活動,這種活動體現在應用程序中。結構特性設計是指數據庫總體概念設計。它應該是具有最小數據冗余的,能反映不同用戶數據需求的,能實現數據共享的系統。數據庫設計中結構設計是關鍵。
在數據庫設計中,結構特性是在模式和子模式中定義的,而行為特性通過應用程序實現。
數據庫設計包括數據庫系統的邏輯設計、物理設計、應用程序設計和系統的運行與維護等方面。
數據庫邏輯設計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收集和分析用戶要求、建立E-R模型和數據庫模式設計。主要任務是創建數據庫模式。
數據庫邏輯設計中的第一階段收集和分析用戶需求是按以下四步進行的:分析用戶活動,確定系統范圍,分析用戶活動所涉及的數據和分析系統數據。
數據流圖是一種從數據和對數據的加工兩方面表達系統工作過程的圖形表示法。含有四種基本成分:帶箭頭的線段表示數據及其流動方向,圓形框表示對數據的加工,卡片形框表示文件,方框表示源點和終點。
畫數據流圖應遵循:由外向內、自頂向下原則進行。
數據庫系統的生命期可以分為五個階段,依次是分析、設計、編碼、測試、運行。
所謂分析用戶活動所涉及的數據就是以數據流圖的形式表示出數據的流向和對數據所進行的加工。
所謂分析系統數據就是對數據流圖中的每一個數據流名、每個文件名、每個加工名,都要給出具體定義,都需要用一個條目進行描述。描述后的產物是數據字典。數據流圖和數據字典結合在一起,加上必要的說明構成系統說明書。數據字典是對數據流圖中的四個成分(數據流、數據項、文件、加工)的描述。
教材中所講的數據庫設計方法稱為視圖設計法,即從分析用戶的活動入手,針對用戶的局部視圖,然后進行綜合,用E-R圖表示數據庫的概念,進而轉換為關系模式。
邏輯設計第二階段建立E-R模型分兩步,首先應進行局部E-R模型設計,然后進行總體E-R模型的設計。
邏輯設計第三階段在數據庫模式設計階段分兩步進行,第一步初步設計:把E-R圖轉換為關系模型,第二步優化設計:對模式進行調整和改善。
優化是在性能預測的基礎上進行的,一般用三方面指標來衡量:1、單位時間內所訪問的邏輯記錄個數要少,2、單位時間內數據傳送量要少;3、系統占用的存儲空間盡量要少。
數據庫物理設計包括:選擇存儲結構、確定存取方法、選擇存取路徑、確定數據的存放位置。主要解決選擇文件存儲結構和確定文件存取方法的問題。在數據庫中訪問數據的路徑主要表現為如何建立索引。如要直接定位到所要查找的記錄,應采用索引方法存取方法(索引表)。順序表只能從起點進去向后一個個訪問記錄。數據庫的物理實現取決于特定的DBMS,在規劃存儲結構時主要應考慮存取時間和存儲空間,這兩者通常是互相矛盾的,要根據實際情況決定。
經過從概念設計→邏輯設計→物理設計,標志著數據庫的框架搭設成功。
一般程序設計方法均適用于應用程序設計,如:自頂向下或結合由下而上靈活運用,程序按功能模塊化,使模塊便于組裝和調試,追求程序可讀性,不過多采用難以理解的技巧。應用程序設計的依據:數據庫邏輯設計。
老化就是對數據庫施加各種*作,例如增、刪、查、改。
數據庫投入運行標志著開發任務的基本完成和維護工作的開始。所謂維護就是整理數據的存儲。
數據庫維護工作包括:日常維護(指對數據庫中的數據隨時按需要進行增、刪、插入、修改或更新*作),定期維護(重構重組數據庫),故障維護(當數據庫遭到意外破壞時,把它恢復到破壞前的狀態)。
以下關于數據庫設計的說法,C不正確。
(A)數據庫設計是“反復探尋,逐步求精”的過程(B)數據庫設計包括結構特性設計和行為特征設計兩個部分
(C)數據庫設計中行為特征設計是關鍵部分(D)數據庫設計是數據庫應用系統設計中的核心部分。
數據庫系統中的技術文檔主要有系統說明書、技術說明書和使用說明書。
以下程序調試方法, 最為常用。B
(A)通讀程序編碼,發現錯誤的命令行 (B)在程序中設置斷點,觀察斷點處狀態
(C)輸入數據,進行人工檢驗 (D)暫時刪除無關語句,簡化程序編碼
以下觀點中,錯誤的是 .B
(A)關系數據庫中記錄通常是按到來的先后順序存放 (B)DNMS通常只支持順序存取方法
(C)數據庫訪問的路徑對效率影響是很大的 (D)數據庫多半存放在磁盤、光盤或磁帶上
相關推薦:2010年7月自考成績查詢時間及查詢方式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