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結構化程序設計”的方法。其基本原則是自頂而下、逐步求精。結構化程序方法提出了順序、選擇和循環三種基本程序結構,任何一個程序都可以用這三種結構裝配起來。
155、判斷選擇結構包括:簡單判斷選擇,多分支結構,循環結構。
156、選項[LOOP]語句可以使程序無條件的跳回DO WHILE語句重新判斷<條件>.
157、選項[EXIT]語句可以使程序無條件的跳出循環體,接著執行ENDDO后面的語句。
158、在循環結構中還可以包含循環機構,這就是循環嵌套,系統允許嵌套384層。
159、總結程序中出現的錯誤,一般可分為語法錯誤、系統錯誤和邏輯錯誤三類。
160、調試器的構成包括:跟蹤窗口,監視窗口,局部窗口,調用堆棧窗口,調試輸出窗口。
161、VFP系統提供了29個基本的類,分為容器類和控件類兩種。
162、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的基本思想是封裝性和可擴展性。
163、用戶可以通過基類派生出對象及子類,也可以利用子類派生出對象或子類,子類繼承了父類的屬性,事件和方法。
164、建立完整的以數據庫為核心的計算機應用系統,是系統實施階段的最終目的。
165、一個完整的計算機應用系統,應當具有以下模塊:主程序、系統菜單、系統登錄界面、數據庫、數據輸入界面、數據輸出界面、數據維護功能、數據檢索功能、幫助功能和項目文件。
166、項目文件是擴展名為。PJX(及備注文件。PJT)的文件。
167、主文件是應用程序系統的起點,運行系統時總是從這里開始。項目管理器把最先添加的文件默認為主文件。
168、應用程序文件(。APP)還必須在VFP環境中才能運行,而可執行文件(。EXE)則可以脫離VFP系統,直接單獨運行。
169、系統測試的對象是整個應用軟件系統。由于“程序+文檔=軟件”,所以系統測試的對象包括需求分析、系統總體設計、詳細設計各階段的文檔以及源程序。
170、應用軟件系統測試的目的是努力發現軟件中的錯誤,并改正錯誤。
171、系統測試的方法包括:黑盒法(功能測試)和白盒法(結構測試)。
172、系統測試過程可分為四個步驟:單元測試(模塊分調), 子系統測試(模塊聯調),系統測試,驗收測試。
173、模塊與程序的調試,主要采用白盒法,而在子系統測試、系統測試過程中主要采用黑盒法。
174、系統切換的方式有:直接切換,平行切換,試點后直接切換,逐步切換。
175、直接切換方式節省人員和設備費用,但風險大,很有可能出現意想不到的問題。
176、平行切換的優點是可以進行兩系統的對比,發現和改正新系統的問題,風險小,安全可*,缺點是耗費人力和設備。
177、信息中心的地位可分為四種情況:電子數據處理階段,管理信息系統階段,ERP系統階段,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S階段。
178、企業引入ERP系統以后,一般需要由一名副總裁專門負責信息中心的管理工作,即信息技術經理或信息主管(Chieflnformation Officer,CIO) .
179、信息系統開發活動、開發人員、數據存儲都采取分散的形式。
180、信息中心的組成包括:系統開發組,系統維護組,計算機運行組,數據庫管理組,網絡組。
181、在一些大型企業中,程序設計員還可以按照工作性質分為系統程序員,應用程序員,維護程序員。
182、數據庫管理員是對數據庫存取權限最高的人,負責整個企業數據庫的建立,運行安全和維護工作。
183、企業計算機管理信息系統建成之后,企業所有的重要信息資源都存儲于計算機的外存設備中,因此,保證系統的安全性,可*性就成為企業至關重要的問題。
184、信息存儲介質的安全,也是物理安全控制的重要內容。
185、存取控制的基本方法是對用戶授權,即授予特定用戶一定的操作權限。
186、數據加密由加密(編碼)和解密(解碼)兩部分組成。
187、保證系統可*性的主要措施有:設備冗余技術,負荷分布技術,系統重新組合技術。
188、系統評價主要由目標與功能評價、性能評價及經濟效果評價等方面組成。
189、性能評價著重評價系統的技術性能,包括系統的穩定性、可*性、安全性、響應時間、容錯性、使用效率等。
190、評價信息系統應用的經濟效果,應從直接經濟效果和間接經濟效果兩方面來分析。
191、系統維護的內容包括:應用軟件維護,數據維護,代碼維護,硬件設備維護。
192、應用軟件系統維護的類型包括:完善性的維護,適應性維護,糾錯性維護,預防性維護。
193、數據庫維護階段的主要工作是:數據庫安全性控制;數據庫的正確性 保護、轉儲與恢復;數據庫的重組織與重構造。
相關推薦:考試吧:2010年7月自考試題及答案發布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