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感覺與知覺
一、感覺:是人們從內部,外部獲取信息的第一步。是人們的感官對各種刺激能量的覺察,并將它們轉化成神經沖動傳往大腦而產生的。
根據信息的來源分:1.遠距感覺:聽,視覺。2.近距離感覺:味,嗅,皮膚覺(觸,溫度,痛覺)3.內部感覺:機體覺(內部器官所處狀態,饑,渴,胃疼),肌動覺(感受身體運動與肌肉和關節的位置),平衡覺(由位于內耳的感受器傳達有關身體平衡和旋轉的信息)。
二、感覺生理機制:1.收集信息(輔助組織:水晶體,耳廓)2.轉換:把信息能量轉換成神經沖動,是產生感覺的關鍵。其機構稱感受器(耳,眼睛)3.傳往大腦,進行選擇加工。4.大腦皮層的感覺中樞區域,加工成最終的人所體驗到的感覺。
感覺總是由外界物理量引起。物理量的存在及它的變化是感覺產生和發生變化的重要條件。
三、心理量與物理里之間關系是用感受性大小說明的。
感受性:人對刺激物的感覺能力。用來表明心理量與物理量之間的關系。
感覺閾限:檢驗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標,是個臨界值。是人感到某刺激存在或刺激發生變化所需刺激強度的臨界值。
1.絕對感覺閾限:最小可覺察的刺激量。閾限越低,感受越強,反比。
2.差別感覺閾限:人們對兩個刺激間最小差異的覺察能力。引起差別感覺的兩個刺激之間的最小差異量。
差別感受性:覺察刺激之間微弱差別的能力。
描述覺察刺激的微弱變化所需變經量與原有刺激之間的關系的規律,由19世紀德國生理學家韋伯發現,稱:韋伯定律:指出在一個刺激量上發現一個最小可覺察的感覺差異所需要的刺激變化量與原有刺激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關系。比例對不同感覺是不同的,用K表示,通常稱為韋伯常數
最小可覺差:(jnd)在刺激變化時所產生的最小感覺差異。
費希納定律:1860,德,費希納對韋伯定律作了進一步發展。由刺激引起知覺大小是該感覺系統的K值與刺激強度的對數之積。當知覺經驗以算術級數(1-2-3)增長時,刺激能量以幾何級數(1-4-9)增長,知覺經驗與刺激強度之間在數量上是一種對數關系。
五、視覺:作為人類視覺刺激的只是電磁輻射的一部分,稱可見光。波長400-750毫微米。
基本的視覺現象:
1.視覺適應:不同感光細胞起作用的結果。適應:在刺激物持續作用,感受性發生變化。
明適應:光適應,由暗處到亮處,眼適應過程,對光的感受性下降的變化現象。
暗適應:從亮到暗,感受性逐漸增高的過程。(棒體細胞功能,視紫紅質的恢復。)(漂白過程產生明適應,還原產生暗適應)
2.色覺:在一定強度下,一種波長的光引起一種特定的顏色感覺。
顏色感覺(屬性):①色調:顏色基本特征或表現。紅,綠。②飽和度:與光的強度有關。色純。③亮度:構成該顏色的全部光波的總強度。
視覺機制:
1.光線通過角膜進入瞳孔調節使適量光線進入水晶體,經過眼肌調節曲度變化,適量光線聚集在眼球后部的視網膜上成像了。
2.光能向神經活動的轉換在網膜上實現,網膜是真正的感光機構。主要由①錐體細胞:集中在網膜中心(中央窩或黃斑)的一點上。專門反應光的波長(顏色),對光的強度反應差。②棒體細胞:離開黃斑向網膜邊緣擴展。只對光的強度起反應,對微弱光線敏感,不能分辨顏色。
色覺理論:
1.三原色說:楊-黑理論,任何顏色都能由三種波長的純光混合而產生。
解釋視覺感受器的活動。網膜上三種不同形態的錐體細胞對紅,綠,藍三種原色最敏感。但不能解釋視覺現象。
視覺后像:當光刺激終止對感受器作用后,所引起的視覺并不立即消失,它會出現一個短暫的駐留,稱正后像。
負后像:注視任一顏色后,都會在白色背景上看到與它相反的顏色出現。這是顏色對比現象。
2.拮抗理論:黑林,四色說,眼對光反應的視覺基本單元是成對組織的,有紅,綠,黃,藍。加上黑白共三對,在光波影響下,起作用。表現是其中一個停止作用后,另一個激活,具有拮抗作用。
解釋顏色對比現象,解釋顏色互補:兩種顏色光波混合后出現灰色,這二顏色互補稱互補色。在視神經通路中途的神經結細胞發生的。
相關推薦:考試吧:2010年7月自考試題及答案發布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