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會計等式
會計等式也叫做會計核算的平衡公式,是會計核算的一個基本理論問題,會計等式是根據資產等于權益(負債加所有者權益)的平衡原理建立的,反映了會計基本要素之間的數量關系和企業產權的歸屬關系,它是設置會計科目、復式記帳和編制會計報表等會計核算方法的理論依據。公式來表示為:
資產=權益
資產=債權人權益+所有者權益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
經濟業務的發生都會計等是的影響包括四種情況:
1. 經濟業務發生引起資產項目之間此增彼減,增減金額相等。
2. 經濟業務的發生引起負債和所有者權益項目之間此增彼減、增減數額相等。
3. 經濟業務的發生引起資產和負債所有者權益同時增加,雙方增加的金額相等。
經濟業務的發生引起資產負債及所有者權益同時減少,雙方減少金額相等
資產+費用=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利潤(收入-費用)
到會計期末企業的收入扣除費用所形成的利潤要進行分配,除了要向投資者分配利潤要退出企業外,提取的公積金和未分配利潤要歸入所有者權益,這時會計等式又恢復為期初的會計等式,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
第三節 會計科目
一、設置會計科目的意義
會計科目:對會計對象具體內容及會計要素進一步分類核算的項目。為了全面系統地反映和監督各項會計要素的增減變動情況,分門別類地為經濟管理提供會計核算資料,就需要設置會計科目。
設置會計科目應當遵循的原則:
1. 全面反映會計對象的內容。
2. 設置會計項目既要滿足對外報告的要求又要符合內部經營管理的需要。
3. 設置會計科目,既要適應經濟業務發展的需要,又要保持相對穩定。
4. 設置會計科目,還要做到統一性與靈活性相結合。
5. 會計科目要簡明、適用,并要分類、編號。
二、會計科目的內容和級次
(一)會計科目的內容。
會計科目的內容:是指在制定會計制度時,要規定會計科目反映的經濟內容和登記方法。
這些科目按反映的經濟內容可以會為五類:
一、資產類。包括現金、銀行存款、應收賬款、應收票據、預付賬款、其它應收款、材料采購、材料、產成品、待攤費用、固定資產、累計折舊、待處理財產損益。
二、負債類。包括以下科目:短期借款、應付賬款、應付票據、預收賬款、其它應付款、應付工資、應付福利費、應交稅金、應付利潤、預提費用、長期借款。
三、所有者權益類。包括以下科目:實收資本、資本公積、盈余公積、本年利潤、利潤分配。
四、成本類。包括:生產成本和制造費用兩個科目。
五、損益類。損益類包括的科目有:產品銷售收入、產品銷售成本、產品銷售費用、產品銷售稅金、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所得稅。這里既包括收入類科目也包括費用類科目,之所以把這兩類科目合并為損益類科目,是因為這兩類科目核算的內容都與損益的計算相關。
(二)會計科目的級次。
會計科目的級次要體現會計信息的不同詳細程度。
一般情況下:會計科目的級次可以分為以下兩類:
(1)總分類科目:這是對會計對象不同經濟內容所作的總括分類。
(2)明細分類科目:這是對總分類科目所含內容所作的進一步分類,它是反映核算指標詳細、具體情況的科目。
按照我國現行會計制度規定,總分類科目一般由財政部或企業主管部門統一制定。明細分類科目,除了會計制度規定設置的以外,各單位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自行設置。
第四節 賬戶及其基本結構
一、是設置賬戶的必要性
賬戶:是對會計要素進行分類核算的工具。它應該以會計科目作為它的名稱并具有一定的格式。會計賬戶和會計科目是兩個既有區別又相互聯系的概念,他們的聯系是賬戶是根據會計科目設置的。會計科目就是賬戶的名稱,設置會計科目和開設賬戶的目的都是為了分類提供會計信息,兩者所反映的經濟內容是一致的。它們的區別是:會計科目僅是分類核算的項目,而賬戶既有名稱又有具體結構;會計科目是進行分類核算的依據,而賬戶則是記錄經濟業務的載體。在實際工作中,會計科目和賬戶往往作為同義詞來理解,互相通用,不加區別。
二、賬戶的基本結構
賬戶結構分為兩個基本部分,劃分為左右兩方,以一方登記增加額,另一方登記減少額。
賬戶要依附于薄記開設,也就是賬簿。這樣呢,每一個賬戶只表現為賬簿中的某章或某些帳頁,它們一般應該包括下列內容:
(一)賬戶的名稱,也就是會計科目。
(二)日期和摘要,就是記錄經濟業務的日期和概括說明經濟業務的內容。
(三)增加和減少的金額及余額。
(四)憑證號數,說明賬戶記錄的依據。
期末余額 = 期初余額 + 本期增加發生額 - 本期減少發生額
相關推薦:各地2010上半年自考畢業證書領取時間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