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政職能的含義?行政職能是國家行政機關在一定時期內,根據社會需求,在國家的政治、經濟和社會事務管理中承擔的基本職責和發揮功能作用。兩種基本職能:政治統治職能、社會管理職能。
二、行政職能的特點?
1、執行性。
2、整體性。
3、多樣性。
4、動態性。
三、全國人大在2003年通過了《行政許可法》,并于2004年7月1日開始正式實施,這標志著我國政府行政職能轉變的成果已經為法律所確認,政府行政職能的范圍與方式已經納入了法制化的軌道。
四、研究行政職能的意義?
1、研究行政職能對于合理地確定行政活動的方向和重點有著重要意義。
2、研究行政職能對于行政組織建設有著重要意義。
3、研究行政職能對于行政管理過程的科學化有著重要意義。
4、研究行政職能對于促進行政效率和效能的提高有著重要意義。
五、弱勢政府時期行政職能的特點?政府職能非常有限,政府很少對經濟進行干預,其作用只限于為私人企業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維護市場秩序,提供有限的公共物品。
六、強勢政府時期行政職能的特點?
1、強勢政府時期的行政職能范圍大大拓展。政府經濟職能的增強主要表現在:(1)政府加強對市場的宏觀調控。(2)興辦國有企業。(3)加強對企業的規范和管制。(4)強勢政府時期行政職能范圍的拓展還表現在政府社會管理職能的加強。
2、強勢政府時期的行政職能方式更加復雜多樣。(1)廣泛使用法律手段。(2)使用計劃手段。(3)制定產業政策。(4)采取財政政策、金融政策等經濟手段。(5)采取直接的行動手段。
七、弱勢政府時期行政職能的積極意義與消極意義?
弱勢政府職能的積極意義在于它適應了自由資本主義的需要,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弱勢政府時期的“守夜人”職能的消極意義在于它導致了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引起經濟危機的爆發。總的來說,這一時期的政府干預基本屬于約束型的。
八、強勢政府時期行政職能的積極意義與消極意義?
一方面,在凱恩斯國家干預理論指導下,戰后西方各國政府對社會經濟事務普遍采取大規模積極干預的政策,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20世紀50-60年代的經濟繁榮。但是另一方面,進入20世紀70年代之后,西方國家先后出現了新的經濟危機,并且通貨膨脹與經濟停滯同時出現,形成了所謂“滯脹”現象,采用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勢必加劇通貨膨脹;采用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又會導致經濟停滯。
九、聯系我國實際,談談有限政府時期行政職能的發展趨勢?
1、通過非國有化,減少政府對企業的微觀管理。
2、政府放松規制,更好地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
3、推進公共服務職能的社會化、市場化。公共服務市場化和社會化主要采取三種形式:(1)政府業務合同出租。(2)以私補公,打破壟斷,建立政府部門與私營企業的伙伴關系。(3)公共服務社會化。
十、規制的含義?規制是指依據一定的規則對構成特定社會的個人和構成特定經濟的經濟主體的活動進行限制的行為。
十一、行政審批制度的含義?行政審批制度是行政許可制度的一種形式,是政府干預市場、管理社會的一種重要手段,是當今世界各國較為普遍采用的一種行政管理方式或制度之一。
十二、行政職能轉變的含義?所謂行政職能轉變,是指為適應客觀環境的變化需要,而對行政職能進行的轉換、重組和優化,是對政府的行為方式及職能結構體系的調整。
十三、我國改革開放前行政職能的特征?1、集中計劃管理。2、微觀直接管理。3、片面強調政治職能。
十四、我國改革開放前行政職能的主要弊端?1、造成政府機構膨脹。2、資源配置效率低下。3、企業和社會缺乏動力機制。4、容易產生腐敗。
十五、我國行政職能轉變的必要性?
1、轉變行政職能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
2、轉變行政職能是迎接經濟全球化挑戰的需要。
3、轉變行政職能是實現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
4、轉變行政職能是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的需要。
5、行政職能轉變是機構改革的動因和基礎。
十六、我國行政職能轉變的主要內容?1、職能重心的轉變。2、職能方式的轉變。3、職能關系的轉變。
十七、聯系實際,分析我國行政職能方式轉變的主要內容?
1、由運用行政手段為主向運用經濟手段為主,并將經濟手段與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結合起來。
2、由微觀管理、直接管理為主,轉向宏觀管理、間接管理為主。
3、由重計劃、排斥市場轉向以市場為主,計劃與市場相結合。
十八、聯系實際,分析我國行政職能關系轉變的主要內容。
1、理順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上級地方政府與下級地方政府之間的職能關系。
2、理順政企關系。
3、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4、理順政府與社會的關系。
5、理順政府內部各種職能部門的關系。
十九、政府對自身職能進行調整,這些調整的內容主要有:(我國加入WTO后政府職能調整的內容?)
1、政府要弱化某些職能。2、政府應強化某些職能。3、政府需要增加新的職能。
相關推薦:2010年自考醫學類選考科心理學(一)資料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