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現狀調查:在所確定的系統范圍之內,對現行系統進行詳盡、深入的調查和分析,收集一切有關的事實、資料和數據,徹底掌握現行系統的工作狀況,為下一步的需求分析和建立邏輯模型提供依據。
63、業務流程圖:以一項業務或一組相互關聯的業務作為描述對象,對它們的處理過程及所涉及的信息進行描述。
64、數據流程圖:既是對原系統進行分析和抽象的工具,也是用以描述新系統邏輯模型的主要工具。它有兩個特點:概括性,抽象性。
65、外部實體:不受所描述的系統控制,獨立于該系統之外的部門、群體,或另一個信息系統。
66、數據流:與所描述系統數據處理功能有關的各類數據的載體,是各處理功能輸入和輸出的數據集合。
67、數據字典:給數據流程圖中每個成分以定義和說明的工具。
68、功能分析:對數據流程圖中處理過程的功能作詳細的說明。
69、U/C矩陣:是一張表格。它可以表數據/功能系統化分析的結果。它的左邊第一列列出系統中各功能的名稱,上面第一行列出系統中各數據類的名稱。表中在各功能與數據類的交*處,填寫功能與數據類的關系。如果在某功能中建立了一個數據類,則在該功能與數據類的交*處填上字母C,如果完成某功能要應用一個數據類,則在交*處填上字母U.
70、非法耦合:一個模塊與另一個模塊內部發生聯系,即一個模塊中的某些內容在另一模塊中以某種方式被引用,稱為非法耦合。
71、以轉換為中心的結構:如果待分解的模塊是一個數據凝聚的模塊,即內部包含若干順序執行且對某些數據進行轉換處理,稱為以轉換為中心的結構。這種模塊可分解為輸入、處理、輸出三大部分。
72、數據庫的物理結構設計:為一個確定的邏輯數據模型選擇一個最適合應用要求的物理結構的過程,就叫做數據庫的物理結構設計。
73、物理數據模型:數據庫在物理設備上的存儲結構和存取方法稱為數據庫的物理數據模型。
74、E-R圖:描述概念數據模型的主要工具是E-R(實體一聯系) 模型,或者叫做E-R圖。
75、用戶的視圖:在數據庫的概念結構設計中,用戶的局部概念模式是全局概念模式的子集,叫做用戶模式、外模式,它是從用戶的觀點看到的數據庫,所以也叫做用戶的視圖。
76、程序設計:實際上是對象的設計。對象有自己的數據(屬性) ,也包括作用于數據的操作(方法) 和對象的響應(事件)。
77、人機對話:也叫人機交互,是指在程序運行過程中,為了控制或校驗目的,通過計算機顯示屏幕,使人和計算機對話(交互)的操作。
78、數據源:報表數據的來源,可以是數據表、視圖、查詢或臨時表。
79、布局:用來定義報表輸出格式的文件。一般提供了列布局、行布局、一對多布局、多欄布局等。
80、處理過程設計:對控制結構圖中,每一個模塊內部的處理過程,進行具體的描述。
相關推薦:2010年自考工學類計算機應用技術串講筆記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