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教育目的
一、復習建議
本章在歷年考試中,考點較多,所占分值較高,建議學員加強理解,一般掌握。從題型來講,應以單項選擇題、名詞解釋題、簡答題為主來練習。
二、本章重要知識點
第一節 教育目的概述
「識記」
(一)教育目的與教育活動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體對于其所希望達成的結果的設定,具體來說就是教育活動所要培養人才的總的質量標準和規格要求。
教育活動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所有能夠傳遞人類生產生活經驗和精神文化的活動都是(廣義的)教育。狹義:學校教育。
(二)教育目的的主要功能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動的主題和靈魂。
1、導向功能。教育目的規定了教育活動所應培養的人才質量和規格,實際上就是規定了教育活動的最大方向。
2、調控功能。從宏觀上說,教育目的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教育規劃以及教育結構的確立與調整等都具有指導、協調的作用;從微觀上說,教育目的對具體教育內容的安排、教育活動的形式及教育手段、方法和技術的選擇等都有支配、協調和控制、調節的作用。
3、評價功能。教育活動既然以教育目的為出發點和歸宿,那么,檢驗教育活動成功與否的最根本標準,也應是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整合所有具體的教育評價標準的精神內核,也是教育評價的最高準則。
(三)確定教育目的的依據
1、主觀依據
教育目的首先是教育活動中人的價值選擇。人們在考慮教育目的時往往會受其哲學觀念、人性假設和理想人格等觀念和價值取向的影響。
2、客觀依據
教育目的的客觀依據首先是指教育目的的制定必須考慮到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
首先,教育目的的確定受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制約。
其次,教育目的的確定受一定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的制約。
再次,教育目的的確定必須考慮歷史發展的過程。
「領會」
(一)不同的教育目的論
(1)神學的教育目的論。主張回歸宗教教育,主張以培養青年對于上帝的虔誠信仰作為教育的最高目標。由于宗教立場的唯心主義的本質,其主張往往有脫離實際生活的缺陷。在當代社會,它已不可能成為教育思想的主流,為廣大教育界所廣泛接受。
(2)社會本位的教育目的論。其基本主張是以社會的穩定和發展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應當依據社會的要求來決定。它主要反映的是古代社會的特征和要求。在近現代,最具代表性的“社會功能學派”認為教育目的只能是社會目的。社會本位的教育目的論充分注意到了社會對個人、對教育的制約作用,但是它過分夸大了其作用。
(3)個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論。與社會本位的教育目的論相反,它認為個人價值遠高于社會價值,因此應當根據個人的本性和個體發展的需要來確定教育目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求得人的天性的自由和全面的發展。個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論具有強烈的人道主義特點,但它沒有把個人的自由發展同一定的社會條件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結合起來,使所謂的合乎人性的自由發展變成空中樓閣。
(4)教育無目的論。這主要是美國教育思想家杜威的觀點。他指出:“教育的過程,在它自身以外沒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他將教育目的與教育活動本身聯系起來。
「例題·單選題」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的過程在它自身以外沒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因此,杜威認為( )
A.教育無目的 B.教育目的在教育過程之中
C.教育目的在教育過程之外 D.教育不需要目的
「答案」A
「解析」對教育目的的考查多是從一些代表人物的觀點來入手,考生在復習和答題的時候務必做到正確理解。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