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為了保證目標的實現(xiàn),每個群體成員都必須嚴格遵守的思想、信念和行為的準則被稱為( )
A.群體規(guī)范 B.群體領導 C.群體凝聚力 D.群體認同
17.能夠使成員繼續(xù)留在群體中的力量稱作( )
A.群體規(guī)范 B.群體領導 C.群體凝聚力 D.群體認同
18.主要指群體中具有法定地位并能夠影響群體行為的人采取一定的手段,協(xié)調(diào)成員之間的關系,領導群體成員實現(xiàn)群體目標的過程。被稱為( )
A.群體規(guī)范 B.群體領導 C.群體凝聚力 D.群體認同
19.認為領導者都具有某些與生俱來的特質(zhì),具備這些特質(zhì)的人才能成為領導者。這種關于領導的理論是( )
A.個人特質(zhì)理論 B.情景特質(zhì)理論 C.素質(zhì)理論 D.資質(zhì)理論
20.認為情境因素決定了個體能否成為群體的領導者。這種領導理論是( )
A.個人特質(zhì)理論 B.情景特質(zhì)理論 C.素質(zhì)理論 D.資質(zhì)理論
21.個體在進行作業(yè)操作時,如果有他人在場,或是與他人一起從事一項行為操作,那么,個體的行為效率就會提高,特瑞普里特把這個現(xiàn)象叫做( )
A.社會助長 B.社會惰化 C.去個體化 D.群體極化
22.有時當群體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時,群體中的成員每人所付出的努力會比個體在單獨情況下完成任務時偏少的現(xiàn)象,它一般發(fā)生在多個個體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合作,自己的工作成績又不能單獨計算的情況下。這被稱為( )
A.社會助長 B.社會惰化 C.去個體化 D.群體極化
23.費斯廷格等人認為,在群體中,人們有時會感到自己被湮沒在群體之中,于是個人意識和理解評價感喪失,個體的自我認同被群體的行動與目標認同所取代,個體難以意識到自己的價值與行為,自制力變得極低,這種現(xiàn)象叫做( )
A.社會助長 B.社會惰化 C.去個體化 D.群體極化
24.當群體成員中原已存在的傾向性,通過群體的作用而得到加強,使一種觀點或態(tài)度從原來的群體平均水平加強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現(xiàn)象。這被稱為( )
A.社會助長 B.社會惰化 C.去個體化 D.群體極化
25.高凝聚力的群體在進行決策時,成員的思維會高度傾向于一致,以至于使其他普通行動路線的現(xiàn)實性評估受到壓抑。這種群體決策時的傾向性思維方式叫做( )
A.社會助長 B.社會惰化 C.群體思維 D.群體極化
26.個人的觀念或行為由于真實的或想像的群體的影響或壓力,而向與多數(shù)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xiàn)象被稱為( )
A.從眾 B.服從 C.順從 D.遵從
27.個體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動的行為,也是人際互動的基本方式之一。被稱為( )
A.從眾 B.服從 C.順從 D.遵從
28.社會助長的實驗被認為是社會心理學的經(jīng)典研究之一。它是由哪一位社會心理學家首先通過實驗證實的( )
A.特瑞普里特 B.費斯廷格 C.阿希 D.米爾格拉姆
29.社會心理學家曾進行了有關從眾的經(jīng)典研究,在實驗室中考察了影響從眾的各種因素。他是( )
A.特瑞普里特 B.費斯廷格 C.阿希 D.米爾格拉姆
30.關于服從的經(jīng)典實驗研究是由社會心理學家于1963年在美國的耶魯大學進行的。他是( )
A.特瑞普里特 B.費斯廷格 C.阿希 D.米爾格拉姆
31.群體中的去個體化現(xiàn)象主要是由哪一位社會心理學家提出的( )
A.特瑞普里特 B.費斯廷格 C.阿希 D.米爾格拉姆
32.采用經(jīng)濟學的概念來解釋人的社會行為,提出了社會交換理論的社會學家是( )
A.特瑞普里特 B.費斯廷格 C.霍曼斯 D.米爾格拉姆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