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兩對主要矛盾和兩大歷史任務
(1)兩對主要矛盾及其關系。
[多選]①兩對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同人民大眾的矛盾。
[多選、簡答]②兩對主要矛盾之間的關系當外國列強向中國發動侵略戰爭時,為避免亡國滅種的危險,中國內部各階級,除了漢奸、賣國賊外,能夠暫時團結起來共同對敵,階級矛盾降到次要地位,而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當外國侵略者同中國封建政權相勾結,共同鎮壓中國革命,尤其是封建地主階級對人民的壓迫特別殘酷時,中國人民往往用戰爭的形式反對封建政權,這時階級矛盾就上升為主要矛盾;國內戰爭發展到直接威脅帝國主義在華利益以及中國封建地主階級統治時,外國列強往往直接出兵,鎮壓中國人民,援助中國反動派,這時帝國主義和國內封建主義完全公開站在一條戰線上。
(2)兩大歷史任務及其關系。
[多選]①中華民族面對著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兩大歷史任務。
[多選、簡答]②兩大歷史任務的區別與聯系區別:主體、內容不同。前者要求解決生產關系問題,后者要求解決生產力問題。聯系: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條件。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終目的是使中國走向現代化,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三、抵御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
1.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歷程
[單選、多選、簡答](1)人民群眾的反侵略斗爭1841年5月,廣州三元里人民起義是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第一次大規模的反侵略武裝斗爭;太平天國抗擊外國侵略軍的斗爭;香港、臺灣地區人民的反侵略斗爭;義和團的反侵略斗爭。
[單選、多選、簡答](2)愛國官兵的反侵略斗爭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戰死虎門,陳化成在吳淞西炮臺以身殉國等。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提督史榮椿、樂善(蒙古族)戰死。中法戰爭期間,劉銘傳多次擊退法軍,馮子材率領清軍和當地民眾取得鎮南關大捷。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左寶貴戰死平壤,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經遠艦管帶林永升在黃海戰斗中英勇犧牲,北洋艦隊統帥丁汝昌、定遠艦管帶劉步蟾在威海衛戰斗中為國捐軀。
2.粉碎瓜分中國的圖謀
[單選](1)19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過渡出現列強爭奪殖民地狂潮。19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使中國陷入“邊疆危機”。列強瓜分中國的圖謀在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后達到高潮。
[多選、簡答](2)列強瓜分中國圖謀破產的原因
①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矛盾和相互制約。
②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侵略斗爭。(根本原因)
3.反侵略斗爭的失敗和民族意識的覺醒
[多選、簡答](1)反侵略斗爭失敗的原因
①社會制度的腐敗。
②經濟技術的落后。
③經濟技術的落后是中國反侵略戰爭失敗的重要原因,但根本的原因還是社會制度的腐敗。
[簡答](2)民族意識的覺醒
①“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和早期的維新思想。林則徐成為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編纂了《海國圖志》,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
②救亡圖存與振興中華。1895年,嚴復在《救亡決論》一文中響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號。
③民族危機激發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救亡圖存成了時代的主旋律。孫中山創立革命團體——興中會,喊出了“振興中華”這個時代的最強音。
相關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