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辛亥革命
一、舉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幟
[多選、簡答、論述]1.辛亥革命爆發的歷史條件
(1)20世紀初,中國民族危機的加深,社會矛盾的激化。
(2)清末“新政”的破產(主要內容:改革官制,整頓吏治;改革兵制,訓練新軍;改革學制,提倡新學;獎勵工商,興辦實業)。
(3)清政府的預備立憲,“皇族內閣”的成立。
(4)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形成。
2.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活動
[單選、多選](1)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階級基礎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
[單選、多選](2)興中會的成立。1905年近代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性質的政黨中國同盟會成立,以《民報》為機關報,并確立革命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資產階級革命派以著書立說作為宣傳與組織工作。章炳麟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鄒容的《革命軍》,陳天華的《警世鐘》、《猛回頭》。
3.三民主義學說
[多選、簡答]三民主義學說包括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
①民族主義內容: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②民權主義內容:“創立民國”,即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國。
③民生主義內容:“平均地權”。
[多選、簡答、論述]4.資產階級同改良派的辯論
(1)圍繞三民主義(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要不要推翻帝制、實行共和,要不要進行社會革命)進行論戰。
(2)意義:
①論戰劃清了革命與改良的界限,使人們清楚地認識到實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參加到革命的行列。
②論戰使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和三民主義思想得到了更加廣泛的傳播,促進了革命力量的壯大,為推翻清朝統治的革命斗爭奠定了思想基礎。
(3)階級局限性和歷史局限性:
①革命派未能認清帝國主義的本質,不僅不敢旗幟鮮明地提出反帝口號,反而希望爭取帝國主義的支持。
②革命派停留在對民主制度的形式理解上,缺乏對民主建政的深入認識,其方案也不十分具體和具有可操作性。
③革命派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反對封建主義聯系起來,從而無法真正解決農民土地問題。
二、辛亥革命的勝利與失敗
1.封建帝制的覆滅和中華民國的建立
(1)各地武裝起義和保路風潮。
[單選]①其中影響最大的是1911年4月27日的廣州起義,史稱黃花崗起義。
[單選]②保路風潮以四川最為激烈。這是一場事關民族權益和個人利益的運動。
[單選、簡答](2)武昌起義與各地響應隨著革命形勢的成熟,湖北新軍中的共進會和文學社決定在武昌舉行起義。1911年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第一槍,武昌起義引來了全國響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爆發了各種各樣的武裝起義和群眾自發斗爭,清政府的統治土崩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在中國延續了兩千余年的封建帝制終于覆滅。
相關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