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人民民主運動的發(fā)展
(1)工人城鎮(zhèn)貧民和農民運動的發(fā)展。
[多選、簡答、論述](2)臺灣和少數民族地區(qū)民主運動
①臺灣人民二二八起義。有力地顯示了臺灣人民反對國民黨的暴虐統治,爭取人民民主的革命精神。
②“三區(qū)革命”。
③1947年初,內蒙古東部大部和中部部分地區(qū)獲得解放。5月1日,內蒙古自治區(qū)宣告成立。
5.各民主黨派的反蔣愛國民主運動
[單選、多選](1)主要民主黨派: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簡稱“民革”);中國民主同盟(簡稱“民盟”);中國民主建國會(簡稱“民建”),組成人員主要是知識界和實業(yè)界的中上層人士;中國民主促進會(簡稱“民進”),組成人員一部分是文化、教育、出版工作者,另一部分是上海工商界愛國人士;中國農工民主黨(亦稱“第三黨”);中國致公黨;九三學社;臺灣民主自治同盟(簡稱“臺盟”)。
[多選、簡答](2)全國解放戰(zhàn)爭時期,各民主黨派與中國共產黨的團結合作的主要表現
①同共產黨一起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內戰(zhàn)、獨裁政策,為和平民主而共同努力。
②拒絕參加國民黨一手包辦的“國民大會”、反對國民黨炮制的“憲法”。
③積極參加和支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愛國民主運動。
④同共產黨一道為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建立新中國而共同奮斗。
[多選、簡答、論述](3)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的格局形成
①第三條道路的破產。
②民盟站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立場上來。
③中共發(fā)出五一號召,各民主黨派紛紛響應。
④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的格局初步形成。
三、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的歷史性選擇
[多選、簡答、論述]1.歷史性的戰(zhàn)略決戰(zhàn)
(1)遼沈戰(zhàn)役于1948年9月12日開始至11月2日結束。東北野戰(zhàn)軍主力70萬人在林彪、羅榮桓領導下,共殲敵47.2萬人。
(2)淮海戰(zhàn)役自1948年11月6日開始至1949年1月10日結束。華東野戰(zhàn)軍、中原野戰(zhàn)軍以及地方武裝共60萬人,在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等組成的總前委(鄧小平為書記)領導下,共殲敵55.5萬人。
(3)平津戰(zhàn)役自1948年11月29日開始至1949年1月31日結束。入關作戰(zhàn)的東北野戰(zhàn)軍、華北解放軍主力與地方武裝共100萬人,在由林彪、羅榮桓、聶榮臻組成的平津前線總前委領導下,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52萬余人。
2.南京國民黨政權的覆滅
[單選]蔣介石的“求和”聲明。國共兩黨的北平和談及其破裂。人民解放軍渡江作戰(zhàn),南京國民黨政權的覆滅。人民解放軍向全國挺進。
3.人民政協的召開與中國共產黨全國執(zhí)政地位的確立
[多選、簡答](1)七屆二中全會的召開
規(guī)定了革命勝利后黨的政治、經濟、外交等政策;指明了中國由農業(yè)國向工業(yè)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發(fā)展方向;提出兩個務必要求,加強黨的自身建設。
[多選、簡答、論述](2)毛澤東發(fā)表《論人民民主專政》
闡述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基礎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的聯盟;在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的聯盟中,主要是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的聯盟;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主要依靠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的聯盟;為建立新中國,必須利用一切于國計民生有利而不是有害的城鄉(xiāng)資本主義因素,團結民族資產階級。
[多選、簡答、論述](3)人民政協會議的召開與中國共產黨全國執(zhí)政地位的確立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以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xiāng)互助、內外交流的政策,達到發(fā)展生產、繁榮經濟之目的;保障本國獨立、自由和領土主權的完整,維護國際的持久和平和各國人民間的友好合作,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zhàn)爭政策。它從法律上確立了中國共產黨在全國的執(zhí)政地位。
4.中國革命勝利的主要原因和基本經驗
[多選、簡答、論述](1)中國革命勝利的主要原因
①有了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②中國人民走上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本主義斗爭的偉大時代;
③國際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的支持;
④共產國際的指導和幫助。
[多選、簡答、論述](2)中國革命勝利的基本經驗
①建立廣泛的統一戰(zhàn)線;
②堅持革命的武裝斗爭;
③加強共產黨自身的建設。
相關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