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關系的變革以生產力發展要求為客觀依據,從我國生產力多層次性與不平衡性出發,循序漸進是改革必須堅持的原則。
土地改革和農業合作化是以生產力發展要求為客觀依據的生產關系的變革,而“人民公社化”運動則是脫離生產力性質及水平要求的變革。因為發生在合作化完成后不到一年的所謂“人民公社化”運動,實質上是以高級社為基礎的經營單位大合并。這樣大規模的農業生產合作組織,無論在當時,甚至農村生產力狀況都是不適合的,它超越了農業生產力發展的需要。生產力在決定生產關系變革的同時還決定生產關系變革的時機、方向、速度。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建立極大的推動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歸根結底就是因為這種生產關系既適應了我國農村生產力比較落后的一面,又有利于發揮已經形成的社會化生產手段的應用,既滿足了農業生產作為自然再生產需要隨機應變、獨立決策的要求,又不違背社會主義農業應該有計劃發展的特點。
立足國情,突出中國特色,保證改革的正確方向是改革成功的前提。
在改革的過程中,中央始終堅持了:第一,承認并充分保障農民的自主權,把調動廣大農民積極性作為制定農村政策的出發點;第二,發展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探索和完善農村公有制的有效實現形式,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第三,堅持以市場為取向的改革,為農村注入新的活力;第四,充分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依靠群眾推進改革的偉大事業。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鄉鎮企業和村民自治都是在黨的領導下我國農民的偉大創造,是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的結果。
能否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三者的辯證關系是改革成功的保證。
我國農村在長達30年的大變革過程中,整個社會不但沒有發生大的動蕩,而且保持了社會政治的穩定,經濟上取得了巨大發展,這與我們正確處理好了改革、開放、穩定三者的辯證關系是密不可分的。鄧小平在改革開放之初就認真總結了國內外的歷史經驗教訓,提出了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關系的基本要求。他認為,在改革、發展、穩定三者的關系上,穩定是前提。沒有政治穩定,社會動蕩不安,什么改革開放,什么經濟建設,統統搞不成。因此,無論出現什么情況,這個前提不能缺少,不可動搖。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一切矛盾的關鍵所在,也是我們走向長治久安的根本之道。我國農村改革發展的實踐充分表明:保持穩定、深化改革、加快發展是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預期成功的法寶。
是否將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是改革成功的關鍵。
我國農村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城鄉總體仍然存在著很大的差距。2000年以后,城市居民收入增長一直在1000元以上,遠遠高于農村居民。中央政府為了切實減輕農民負擔,縮小城鄉居民收入方面的差距,在農村實行了稅費改革。據統計,2002年20個全面進行農村稅費改革試點省份農民負擔平均為73.7元,比改革前減少47元。稅費改革的免除,得到了農民的極大擁護,改革的實行,不僅使農民的負擔得到了減輕,更重要的是,它表明了中央政府切實把農民的利益放在重要地位,為進一步統籌城鄉發展,從城鄉分割走向城鄉融合邁出了關鍵一步。城鄉融合不僅僅是為推進社會進步準備條件,更是為促進工農業生產及實現城鄉優良生態環境奠定基礎。
改革開放30年的實踐,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和發展的源泉,也是檢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試金石。我們只有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不動搖,立足中國國情,立足中國改革實踐的發展,就能不斷推進理論創新,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相關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