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傳統體育;鄉土資源;社會價值通過對東南沿海一個僑鄉村落中具有百年歷史武館的實地調查,探析村落傳統體育的內涵、特征、歷史價值與時代價值等問題。村落傳統體育是在農耕文化傳統背景下,由村落民眾共同創造的一種村落鄉土文化資源形態,它具有鮮明的地域性、聚群性、草根性、規約性等特征。村落傳統體育在歷史上曾發揮整合村落秩序、教化村民、娛樂、凝聚民眾以及社區認同等社會價值;新時期的村落傳統體育,已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文化空間,將在承傳與保護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融合區域性傳統體育資源、提高國民整體的體質健康、構建和諧農村社會中發揮更大社會價值。
2004年8月底,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決定;2005年6月,國務院發出《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并啟動申報工作,全國掀起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熱潮,由此帶動了村落傳統體育的復興。村落傳統體育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更多的表現為村落生活的“附屬物”,譬如民俗活動中的娛樂、祭祀、廟會、慶典等,與村落傳統習俗生活混為一體,因而長期得不到學術界應有的關注和重視,對它的研究一度處于“邊緣化”的境地。借助當前非物質文化熱潮流,村落傳統體育也開始引起社會體育學術界的關注,近兩年來對村落傳統體育相關問題的研究已成為當今農村體育研究領域的一個熱點。
村落作為中國基層社會最基本的單位,在傳承我國民間傳統體育文化和社會歷史發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村落傳統體育是村落社會生活的組成部分,也是村落傳統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甚至可以成為村落認同和識別的標記。那么,村落傳統體育在村落社會歷史發展中曾發揮了什么社會功能在當今以奧林匹克體育理念為主導的現代體育世界里,村落傳統體育是否還有存在的價值在新農村建設中又能發揮什么作用本文擬以村落為視角,用田野調查的方法,通過對福建廈門僑鄉新垵村落百年武術館“新江武術館”的調查研究,探討村落傳統體育的社會價值問題。
一、村落傳統體育的內涵村落傳統體育是指在農耕文明背景下,產生于農村自然的經濟地理空間聚落,發展于周而復始民俗活動的文化空間中,以娛樂、休閑、健康為目的,由村民世代實踐相承至今的非生產勞動性身體運動的體育生活方式和體育習俗。它是村落群體共同創造和享用的生活方式,是在村落歷史長河中沿襲、繼承、發展和變化的;它對維系村落社會的文化傳統、凝聚村落共同體的認同、促進村落群體的團結和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村落是農村地域上一個實際存在的最穩定的空間聚落,是農村社會傳承文化和發揮功能的社會有機體。村落傳統體育是農村傳統文化的載體,它在文化傳承和歷史發展中曾發揮了積極作用。村落社會在歷經數千年的農耕經濟生活,形成了“以家庭群體為背景,以倫理道德本位為核心的封建農業性的文化傳統”。這種文化傳統深刻影響了村落世世代代廣大農民的價值取向和在這個價值取向指導下所創造出的制度文化、物質文化、精神文化等傳統文化。村落傳統體育就是在這種價值取向影響下所創造的一種村落文化生活形態,它反映了村民們深層意識中家族價值觀、倫理道德觀、鄉土關系觀等價值觀念體系,以及在這種價值體系影響下所形成的村落傳統體育固有的地域性、聚群性、草根性、規約性等特性。
二、村落傳統體育的特征村落傳統體育的形成與發展,由于受自然環境、生產環境、社會環境等多方面條件和因素的制約,形成了村落傳統體育所具有的地域性、草根性、聚族性、規約性等特征。地域性
村落傳統體育的存在與發展,是與一定地域內自然環境、自然經濟生產方式、人的生存方式融為一體的,是一定地域范圍內文化共同體的一種整體文化形態。我國幅員遼闊,自然地理環境錯綜復雜,不同自然生態環境和生存方式衍生了村落傳統體育帶有鮮明的區域性技術風格、素質特點、民族品格、體育文化特征。如我國傳統武術自古就有南北派之分,南拳北腿、東槍西棍之說。“南拳”衍生流傳于長江流域和長江以南丘陵地帶的南方傳統武術流派,以短打精悍、出手兇猛、貼身短打、以快制勝的特點聞名于世,福建五祖拳就是地方南拳的一大派系;“北拳”衍生流傳于黃河流域及其以北平原地帶的北方傳統武術流派,以舒展大方、竄奔跳躍、長于腿法的特點聞名,如查拳、通背拳就是北方傳統拳系。因此,南拳素有“拳打臥牛之地”,北拳素有“拳打四方”的說法。而“月懸于小橋之上,竹林間,短橋寸勁,闊幅沉馬,迅疾緊湊,此乃南派武術的特點;日出于泰山之巔,空曠間,大開大合,躥縱跳躍,舒展大方,這是北派武術的特點”。這不僅形象比喻南北兩派的武術風格特點,也概括了南北兩地自然生態環境的地域性特征。草根性
村落傳統體育的草根性是針對以西方競技體育為主流的現代體育而言,村落傳統體育是建立在原始農耕文明基礎上,根植于鄉村的土壤,長于鄉村的土壤,充滿著鄉土氣息,它沒有經過西方競技體育或現代體育規范或體育文化精英加工改造的,是世代沿襲的、簡單淳樸的傳統體育生活習俗的原生態體育,它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強大的凝聚力和獨立性。如依托在民俗活動中的民俗體育項目龍舟競渡、龍獅競斗、西北腰鼓等都帶有濃烈的草根文化。即使這些帶有地方色彩的體育項目,隨移民移植到異國他鄉,也仍然能保留原生態文化特征,如旅居海外華人,每逢春節或慶典活動,都有舞龍舞獅表演。又如隨福建、廣東等漢族移民帶人臺灣,并在臺灣傳播的民俗體育項目“陣頭”:宋江陣、八家陣、龍獅陣等,每年在臺灣的神誕祭奠廟會、慶典活動中是不可或缺的表演項目。這些在異國他鄉再現故鄉的民俗體育表現技藝,就是一種草根文化情結的表現。聚群性
村落社會成員大部分是由有血緣、親緣、族緣、地緣關系組合形成的一個相對穩定的共同群體,有共同的民俗心理意識和文化習俗,并共同創造簡單淳樸、豐富多樣、具有濃厚鄉土特色的傳統體育,其參與傳播、承襲的主體是村落廣大群體。如流傳于閩臺兩地鄉村傳統武術“宋江陣”,是以排八卦陣法結合傳統武術套路演練的一種團練形式,在陣法演練中需要24人或32人或48人,在鑼鼓配樂下,集體配合排演大小八卦陣式,陣式變化奇奧,場面極為壯觀。村落傳統體育項目還有“聚族性”特征,村落武館在歷史上不少是宗氏家族的一個防御自治組織,隊員以族人為主,武功只傳族人不外傳。福建漳州石美沙坂村武術館“耀德堂”宋江陣,至今仍然沿襲只傳陳姓,不傳外姓的傳統。又如閩南的扒龍舟、舞龍、拍胸舞、大鼓涼傘等等村落民俗體育隊伍都是以村落為主的群體項目。因此,群體性、聚族性、民俗性是村落傳統體育主要特征。規約性。
村落傳統體育活動都有經過相互協議規定下來的共同遵守的條款。村落傳統體育的規約性,有些是口頭約定不成文法的習俗慣例,有些是約法三章的組織管理條約,均對民間體育組織成員有約束作用。譬如,民國時期,民間開設許多武館,既授拳又行醫,并取堂號定堂規堂訓。這些規約既約定了村落傳統體育的游戲規則,也對人格品質提出來了嚴格的要求,如廈門新j安五祖鶴陽拳門規是“修身修性謙為本,學法學藝一氣成”。這種提倡以德育人,身心修煉,以禮、仁、義、忠、信、節等道德秉性來規約其門徒的門規,在當今我國建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明禮誠信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都有積極的教育意義。又如村落武館舞獅隊在年節獅隊出陣時若與相鄰村落的獅隊相遇,出于尊重和禮節,應相互息鼓偃旗而過,不得明目張膽擊鼓示威挑斗。這種約定俗成的規約,就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潛規則。它就象沒有條文的“法律”一樣,對其組織成員的行為都有“法律效應”。這種規約體現了村落傳統體育的品格特征。
相關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