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家庭形態的歷史發展(多出選擇題和名詞解釋)
人類婚姻家庭制度大約經歷了三種歷史類型:群婚制、對偶婚制、一夫一妻制。(多項選擇題)
(一)原始社會時期的群婚制和對偶婚制
1、群婚制。指一群男子與一群女子互為夫妻的婚姻形式。與雜亂性交關系的區別是:兩性關系因血緣而受到了初步限制。
(1)提出:摩爾根《古代社會》(知識拓展)
(2)論述: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國家起源》(知識拓展)
(3)群婚制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
低級形態:血緣群婚制。指同輩份男女之間可以互為夫妻,排斥了不同輩份的男女之間的兩性關系。
高級形態:亞血緣群婚制,又稱之為伙婚制或普那路亞家庭。同輩份男女之間的集團婚,但排除同胞兄弟姐妹間的通婚,之后又排除了血緣較遠的兄弟姐妹的兩性關系。
[例題·單選題]群婚制的高級形式是( )。
A、血緣群婚
B、普那路亞群婚
C、雜婚
D、交換婚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核群婚制。群婚制的高級形式是普那路亞群婚。
2、對偶婚制。指成對的男女在或長或短的時間內,過著相對穩定的配偶生活的婚姻形式。
人類婚姻家庭形態從群婚制到對偶婚制的演變,直接的原因是兩性結合的禁忌越來越多,越來越嚴格,在這背后,則是自然選擇的強大力量在起作用。
(二)階級社會時期的一夫一妻制
一夫一妻制的產生是私有制確立的必然結果。從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兩性社會地位的變化和男尊女卑制度的形成等便是一夫一妻制婚姻家庭出現的歷史前奏。
私有制社會的一夫一妻制婚姻家庭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奴隸制、封建制和資本主義婚姻家庭制度都是它的具體歷史形態。
特征:
婚姻不自由
男女不平等
夫權統治
家長專制
近代資本主義婚姻家庭制度是以個人為本位的,婚姻家庭主體法律地位已漸趨于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