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婚姻家庭法
諸法合體:內容龐雜的統一法典,婚姻家庭的法律規范涵蓋其中。
一部法典性質的規范性文件中,既規定犯罪與刑罰的內容又規定行政制度和司法制度,同時也包括有關財產關系、親屬關系的部分內容,實體法、程序法混雜,沒有明確具體的部門劃分。在該立法模式下,有關調整婚姻家庭關系的法律規范在法律體系中并未取得獨立地位,而是包容在統一法典之中。
中國古代的婚姻家庭法有其自身的特點。調整婚姻家庭關系的規范,始見于禮,后入于律。在奴隸制時代,婚姻家庭關系是由禮制和為統治階級認可的習慣調整的。到了封建制時代,婚姻家庭法規范被載入諸法合體、內容龐雜的統一法典;對婚姻家庭關系的調整是禮、律并用的。
總的說來,以禮為主,以律為輔,婚姻家庭法規范詳于禮而略于律,是中國古代婚姻家庭法的一大特色。有關婚姻家庭的禮制,特別是其中的實體性規范,實際上起著法的作用。這套禮、律體系的宗旨是尊崇夫權、父權、家長權,強力維護當時的宗法制度,使個人依附于家庭,家庭依附于宗族,宗族依附于國家,從而符合整個國家的統治秩序和統治利益。
從具體制度來說,婚姻嫁娶方面有“六禮”之制,婚姻離異方面有“七出”“三不去”之規,夫權、父權、家長權,包辦、買賣婚姻、一夫一妻多妾制、男尊女卑、漠視子女利益。
六禮:問名、納采、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問名:求神問卜,對生辰八字,姓名等;
納采:男家向女家求婚,通過媒人聯系,送雞鴨等帶翅膀的東西;
納吉:吉即吉兆,通過迷信手段卜得吉兆,通知女家;
納征:男家送交聘禮;
請期:男家擇定婚期,在形式上商請女家同意;
親迎:新郎至女家迎娶新娘,履行儀式。男先歸,候于門外;經廟見,女子便成為男方宗族的正式成員。
七出(七去、七棄):不順父母、無子、淫、妒、有惡疾、口多言、盜
三不去:有所娶無所歸;與更三年喪;先貧賤后富貴
三從四德:
三從:在家從父
出嫁從夫
夫亡從子
四德:婦德(品德)
婦言(辭令)
婦容(儀態)
婦工(女工,家務勞動)
最早出現婚姻家庭法律規范的文本應為漢朝的《九章律》,其中的“戶律”包含戶籍、婚姻等規范,為其后各個朝代所承襲并充實和完善,在名稱上總是謂之戶律、婚律或戶婚律等等,大同小異而已。封建社會后期,隨著法律體系的豐富和完備,出現了與律并行的例,其也包含有大量的婚姻家庭法律規范。
封建時代,我國婚姻家庭立法體系具有這樣幾個方面的特征:(簡答題)
(1)宗族勢力對于婚姻的締結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兩性結合需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方合乎社會規范;
(2)男子雖只能迎娶一位正室,但還可迎娶其他女子作偏房,實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度;
(3)在男女兩性的地位上,男性占據絕對優勢地位,家庭中奉行夫權至上、男尊女卑的觀念;
(4)婚姻的解體主要有一種形式,即男子休妻,也就是說,女性在婚姻中處于極為被動的地位,鮮有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解除婚姻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