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下列《我的世界觀》語句中,表達了作者“人生基本理念”的是
A.人是為別人而生存的
B.每個人都有一定的理想,這種理想決定著他的努力和判斷的方向
C.我實在是一個“孤獨的旅客”
D.只有個人才能創造出高尚的和卓越的東西
[答案]A
[解析]考核對課文的理解,同時考核閱讀課文。
我們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只作一個短暫的逗留;目的何在,卻無所知,盡管有時自以為對此若有所感。但是,不必深思,只要從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人是為別人而生存的——首先是為那樣一些人,他們的喜悅和健康關系著我們自己的全部幸福;然后是為許多我們所不認識的人,他們的命運通過同情的紐帶同我們密切結合在一起。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依靠別人(包括活著的人和死去的人)的勞動,我必須盡力以同樣的分量來報償我所領受了的和至今還在領受的東西。
10.在《容忍與自由》中,胡適自述年少時援引《王制》專制律條痛罵的中國古代小說有
A.《紅樓夢》 B.《西游記》
C.《水滸傳》 D.《封神榜》
E.《三國演義》
[答案]BD
[解析]考核考生對課文的閱讀。我十七歲的時候(一九O八)曾在《競業旬報》上發表幾條《無鬼叢話》,其中有一條是痛罵小說《西游記》和《封神榜》的。
(二)有一定難度,需要考生在閱讀課文的基礎上,理解掌握考試大綱的要求,對[提示]的知識,動腦筋思考掌握有關知識的試題。
1、下列《蒹葭》詩句中,描述抒情主人公順流而下追尋意中人的是
A.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B.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C.溯洄從之,道阻且右 D.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答案]D;
[解析]這道試題有一些難度。但是考核的也是掌握這首詩的最基本的知識。[提示]《蒹葭》中心意象是:“在水一方”。表明人類面臨的可望不可即的人生境遇。追尋的兩種境況:一種,逆流追尋,茫茫秋水,縱橫間隔,山高水復,道阻且長;另一種,順流追尋,癡情恍惚,若有若無,幻像迷離,“宛在水中央”。兩種的結果都是可望不可即。逆流追尋: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洄從之,道阻且右;順流追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2.下列《嬰寧》人物中,督導嬰寧從“笑輒不輟”、“少教訓”到成為“全人”的是
A.王子服 B.狐母 C.鬼母 D.婆母
[答案]C;
[解析]這道題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在閱讀課文的基礎上,對課文內容有一定的理解。[提示]掌握鬼母在全文的作用。鬼母形象具有整體建構和主題深化的雙重價值。小說的表層敘事:王子服遇美,思美,尋美,娶美。內層結構是:鬼母養狐女,教狐女,嫁狐女的過程。表面上重重偶然巧合,實際上都是鬼母為了完成托養狐女的義務而有意的安排,是她精心策劃的一部戲劇。而鬼母無所不能,則是她導演這一幕幕喜劇的真正機杼。特別是她對嬰寧的一再教誨,督導嬰寧從“笑輒不輟”到“笑須有時”,從“少教訓”到成為“全人”,更是加速了嬰寧自然天性的失落,從而也就十分鮮明地彰顯出小說披露人類困境的主題。
3.下列《垓下之圍》項羽的言語中,表現出對敵人的鄙視和視死如歸精神的是
A.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B.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C.吾為公取彼一將
D.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
[答案]D
[解析]考核對課文內容的閱讀與每個句子的理解,[提示].
4.《香市》:“在我看來,這所謂的‘南洋武術班’的幾套把式比起從前‘香市’里的打拳頭賣膏藥的玩意來,委實是好看得多了。”作者這樣說的目的是
A.贊賞民間技藝的進步 B.反襯重興香市的冷落
C.證明香市品位的提高 D.諷刺觀眾素質的降低
[答案]B
[解析]1,考核對課文思想內容與主旨的真正理解,2,考核對這段描寫的表現手法。
5.與其他單純游記文相比,《都江堰》的一個重要特色是
A.生動地講述歷史故事
B.把人生經歷融入到自然描寫之中
C.嚴謹地描述地理環境
D.具有較強的象征意味和思辨色彩
[答案]D
[解析]考核:1,考核對《都江堰》藝術特點的掌握;2,考核考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6.下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詞句中,暗喻江山易主的是
A.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B.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C.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D.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答案]C
[解析]考核對這首詞基本內容的掌握;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