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的歷史
記者是因為新聞傳播的需要,伴隨著報紙的產生而出現的。“訪友”、“訪事”、“報事人”、“訪員”、“采訪”“記者”這一稱謂,最早見于梁啟超主辦的《清議報》。記者稱謂的演變,經歷了漫長的時間,最后以“記者”作為規范的稱謂和國際上一致起來,反映了人們對記者職業特征認識上的變化。意大利威尼斯,是資產階級報紙的發源地,也是資產階級職業記者的誕生地。日報的發展,成為19實際西方職業記者隊伍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電子媒介的崛起“無冕之王”從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聞實踐中我們最值得學習的是什么?
1、他們首先是無產階級革命家。
2、他們熱愛真理,幾十年如一日為真理而戰。
3、他們熱愛人民,是人民的忠實代言人。
4、他們尊重事實,重視調查研究。
5、他們學識淵博,并有專攻。
6、他們寫得既多又快。
7、他們掌握了多種外國語言。
第一節 專業記者與機動記者
一、[專業記者]
專業記者是指專門采訪報道某一領域的記者。如專門采訪報道農業領域的記者,稱農業記者。
新聞單位之所以設這樣那樣的專業記者,一是為了使各個領域的采訪報道都有專人負責,從而能及時地、多方面地傳播各個領域的新聞信息,深入研究各個領域的專門問題,以適應各行各業對報道的需要,并滿足各方面讀者對報道的要求;二是有利于記者積累和掌握某一領域的專門知識,培養記者成為報道某一領域的專家。
專業記者的特點:專。即要非常熟悉他報道領域的專業情況、專業知識和專業政策。
二、[機動記者]
機動記者不像專業記者那樣只報道某專業領域的事情,也不像地方記者那樣常駐一個地方,他們有點類似特派記者,甚至有時外出采訪就是以特派記者的身份出現,直接受總編輯或記者部調遣與指揮。他們的任務不固定,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稱得上是“滿天飛”。
特點:機動靈活,隨時出擊。
除了完成一些重要的報道任務和調查任務之外,一些突發事件的報道也往往落在他們肩上。
機動記者要勝任自己的工作,政治和業務兩方面的素質都應有較高的要求,政治水平要高,新聞敏感性要強,知識面要廣,工作經驗要豐富,寫作要快,身體要好。
第二節 特派記者與特約記者
[特派記者]是因特殊采訪任務的需要,受編輯部特別派遣的記者。
歷史經驗證明,委派特派記者要充分注意到特派記者的政治素質和業務能力。從特派記者肩負的使命來看,特派記者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能力都應比一般記者高出一籌。
特約記者和特派記者的區別:特派記者的編制屬于編輯部,是社、臺的工作人員;特約記者則不屬于編輯部,是社、臺以外的工作人員,應約完成社、臺一定的報道任務。
聘特約記者的目的:一、貫徹全黨辦報、群眾辦報的方針;二、彌補記者力量的不足;三、發現人才,為報道增色。
第三節 地方記者
一、地方記者和記者站的源流兩條線索:1、從近代報刊發展“防事”、“訪員”開始;2、先發展地方通訊員,再派記者常駐某一地方。
記者站是新聞單位的派出機構。目的:為了加強新聞單位同地方黨委、政府和群眾的聯系,及時反映當地的新情況、新經驗、新問題,報道當地的重大細嫩,開展當地的通訊工作。
二、記者站記者編制類型
1、記者編制屬報社。以人民日報為代表的中央一級大報和某些省委機關報,其記者站的記者,編制屬報社。記者站一般配備一至三名記者。
2、記者編制歸地方。改革開放以來,國務院各部、委、局新創辦的報紙,在各省、市、自治區建的記者站一般由當地有關部門挑選配備,編制屬當地有關部門。
3、雙軌制。一部分記者站,仍按原來的體制,由報社派出記者到記者站工作,定期輪換,編制屬報社;一部分記者站則采取新的做法,由當地黨委指定當地一、二名同志為報社駐站記者,編制屬當地,組織關系、戶口、供給等均當地管轄,報社只在業務上管理和指導,叫做合辦記者站。這兩種做法同時在一家省報實行, 稱作“雙軌制”。
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建站,縱向建站與橫向建站 記者站在整頓中前進
第四節 駐外記者
[駐外記者]指受國內新聞單位派遣,常駐國外采訪的記者。
三個階段:清末、民國初期、新中國時期常駐國外的記者和臨時出國采訪重大國際性活動的記者,他們的報道給國內受眾打開了一扇扇窗戶,讓人們看到國際間頻繁的交往,看到世界斗爭的格局,看到和平與進步的潮流不可擋;透過一扇扇窗戶,人們還看到我國在國際關系中所處的地位,看到我國外交政策取得的輝煌成就,看到我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誼……
有的記者不僅通過自己的報道,讓中國人民更好地了解世界,而且通過自己深入的調查研究工作,提出了很有價值的意見,幫助我國政府發展了外交關系。
要求:良好的政治和業務素質;要十分熟悉我國的外交政策,要有豐富的國際知識,要有在錯綜復雜的國際斗爭面前應付自如的能力,要熟練地掌握一門以上的外語,等等。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