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商品價值量同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的關系
簡單勞動是指不需要經過專門訓練,一般勞動者都能從事的勞動。復雜勞動是指需要經過專門訓練和培養,有一定文化知識和技術專長的勞動者所從事的勞動。形成商品價值的勞動,是以簡單勞動為尺度的。
考點:商品價值量同勞動生產率的關系
勞動生產率是指勞動者的生產效率或能力,通常由單位勞動時間內生產的產品數量或生產單位產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來表示。
勞動生產率越高,一定時間內所生產的產品數量就越多,但所形成的價值總量卻不變,從而平均到單位商品內的價值量就越少;反之,勞動生產率越低,單位商品的價值量就越大。所以,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包含在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量成正比,而與生產該商品的勞動生產率成反比。這是商品價值量同勞動生產率的基本關系。但只要部門平均勞動生產率沒有發生變化,單位商品的社會價值量就不會發生變化。
考點:貨幣的產生和貨幣的本質
人們最初的商品交換,是物與物的直接交換,并沒有貨幣作為交換的媒介。要了解貨幣的產生和本質,必須了解價值表現形式的發展。
商品的價值從單個商品本身是表現不出來的,某種商品的價值,只有與另一種商品相交換時,它的價值才能通過另一種商品表現出來。
最初的商品交換只是偶然進行的,一種商品的價值只是表現在同它相交換的另一種商品上。后來,商品交換發展成為一種經常的現象,從而使一種商品的價值表現在許多其他商品上,起著等價物作用的商品就不是一種商品了,這些不同的多種商品就成為特殊等價物。商品交換的進一步發展,為了便于商品交換的進行,從商品世界中分離出一種商品,即一般等價物。隨著商品交換的進一步發展,要求一般等價物具有統一性,當一般等價物的職能最終被固定在某一種商品上時,這種商品就成為貨幣。如貝殼等。
最后,貴金屬所以能固定地充當貨幣,一方面因為它本身是包含一定價值的商品,另一方面因為它具有體積小而價值大、質地均勻、易于分割、不易腐爛、便于保存和攜帶等自然屬性,便于執行貨幣的職能。
貨幣的產生和起源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產物,從貨幣產生的過程也揭示出,貨幣的本質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它體現著商品經濟條件下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經濟關系。
掃描二維碼關注"zikao566"微信,獲取最新自考成績、自考報名等信息!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