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內容
經濟全球化本質上是資源配置的國際化,其內容包括很多方面,大體可從生產全球化、貿易全球化和資本全球化三方面來考察。
(1)生產的全球化。早期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國際分工主要是所謂垂直分工,即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從事工業生產,經濟落后的不發達國家從事農業和原材料、初級產品生產;二戰以來,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生產國際化程度的提高,出現了工業國之間的水平分工,并進而從過去的在世界范圍內按部門實行專業化分工,發展到按工藝和生產階段實行專業化分工。
(2)貿易的全球化。國際貿易活動雖然已有很長的歷史,全球化則是近幾十年來在工業和科技革命推動下出現的,尤其是近二三十年發展得更快。
(3)資本全球化。在壟斷資本主義階段,資本輸出意味著資本國際化開始出現。近二三十年來,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動下,資本在國際間的流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形成了資本全球化趨勢。資本全球化的另一表現是世界貨幣資本市場和國際金融體系大發展。
考點:經濟全球化的后果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是經濟全球化的實際主導者和主要受益者。經濟全球化對廣大發展中國家也有一定積極影響:可以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資金和管理經驗,調整與優化國民經濟結構,增強自身的經濟實力,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增加國內的就業,促進國內的消費,加強同世界各國的聯系與交流。
但是,經濟全球化是一個充滿矛盾的進程,是一把“雙刃劍”,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影響,這方面的表現是:其一,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差距在擴大。其二,在經濟增長中忽視社會進步,環境惡化與經濟全球化有可能同時發生。其三,各國特別是相對落后國家原有的體制、政府領導能力、社會設施、政策體系、價值觀念和文化等都面臨著全球化的沖擊。其四,經濟全球化使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越來越緊密,相互依賴越來越強,而有效的全球性協調機制卻沒有建立起來,這就使得爆發全球性經濟危機的風險不斷增大。
考點:從生產力方面看
戰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生產力方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社會財富迅猛增長,經濟保持了較長時期的相對穩定發展。在生產力要素的變化上,就勞動者來說,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勞動力結構變化很大,腦力勞動者比例攀升,素質顯著提高。生產工具的智能化趨勢日漸加強。就勞動對象來說,新變化也層出不窮:人工合成材料的問世等。
考點:從生產關系方面看
當代資本主義國家在所有制關系、勞資關系和分配關系三方面都做了一系列調整。在所有制關系上,出現了所謂資本社會化的趨勢,建立和發展了一定比重的國有經濟。同時私人企業股權分散化,各類法人取代個人或家族股東,成為企業的主要出資人,使公司的所有權和控制權重新趨于合一。在分配上,許多國家進行了政策調整,如實行社會福利政策,通過再分配手段緩和了社會矛盾。
考點:從上層建筑方面看
變化的主要表現:政治制度與法制的有效結合;國家管理經濟和社會的職能增強;資產階級的民主形式進一步擴大,公民權利的內涵與外延有新的拓展,公民在法制范圍內較廣泛地通過個人的政治、法律行為,或以團體、組織、政黨為單位,影響國家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以謀求自身利益;意識形態中左翼與右翼的分歧逐漸減弱,多元化的價值取向更加鮮明。國家權力的重心由議會向政府轉移。
掃描二維碼關注"zikao566"微信,獲取最新自考報名、自考成績等信息!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