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審美活動的特點
1.廣闊的包容性:文學借助語言符號來把握現實,其描寫具有無比的廣闊性和豐富性。語言是一切事實和思想的外衣。
2.思想的深刻性: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作為語言藝術的文學是所有藝術中表達思想最為便捷的一種,甚至可以直接稱之為思想的藝術。
審美意識形態的生成和理論概括
審美意識形態是怎樣生成的呢?審美意識形態首先有一個歷史生成的問題,然后才是對審美意識形態的理論概括。簡要地說,在人類歷史剛剛開篇的時候,當時的人類意識是混沌一片的,只是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和人類勞動分工的形成,人類的審美意識才從混沌一片的意識中剝離出來,開始有了相對獨立的審美意識。
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出現了奴隸社會的階級對立,各種復雜的社會關系發展起來了,政治的、哲學的、道德的、倫理的、法律的等意識也發展起來,并與審美意識發生聯系,在這種情況下,社會的、種族的、階級的、地域的、政治的價值取向,不能不滲透進審美意識之中,于是審美意識的相對獨立性被拆解;蛘哒f審美意識具有了價值傾向的意識,這就形成審美意識形態。
馬克思在重要著作《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就是根據歷史事實,提出了基于社會經濟基礎上的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藝術的、哲學的意識形態。其中藝術的意識形態,可以理解為審美意識形態的雛形。
文學審美意識形態的內涵
1.從性質上看,有集團傾向性又有人類共通性。
2.從主體特征看,是認識又是情感。
例子左拉的《萌芽》。
黑格爾把它稱為Pathos,朱光潛先生譯為“情致”。黑格爾說:“情致是藝術的真正中心和適當領域!
按黑格爾的意思,情致是兩個方面的互相滲透:一方面是個體的心情,是具體感性的,是會感動人的;另一方面是價值和理性,可以作為認識。
俄國的批評家別林斯基在發揮黑格爾的“情致”說時也說:“藝術不容納抽象的哲學思想,更不容納理性的思想,它只容納詩的思想,而這詩的思想——不是三段論法,不是教條,不是格言,而是活的激情,是熱情……”
3.從目的功能上看,是無功利性的又是有功利性的。
審美活動必須從功利性的占有和享受,轉移到超功利性的曠達和賞玩。但美感可以超脫物質上的功利,卻超脫不了精神上的功利。
經驗與體驗
經驗是個人的見聞和經歷及所獲得的知識和技能。而體驗是經驗中的一種特殊形態,體驗是經驗里見出深意、詩意與個性色彩的那一種形態。
體驗與經驗是有密切聯系的,經驗是體驗的基礎,沒有經驗,或沒有起碼的可供想象發揮的經驗,就談不到體驗。但體驗則是對經驗的意義和詩意的發現與升華。
體驗與文學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在號召作家到人民群眾中去時,強調要“觀察、體驗、研究、分析一切人”,其中“體驗”列在“觀察”之后,“研究”、“分析”之前,說明“體驗”是其中“承前啟后”的關鍵之點。
掃描二維碼關注"zikao566"微信,獲取最新自考報名、自考成績等信息!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