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長按下面二維碼 |
掃描/長按下面二維碼 |
簡答
(一)簡述農村社會系統的經濟特性。
1.農村社會系統的主導產業—農業是弱質產業。
首先,農業生產抗風險能力較弱。由于是自然與經濟再生產產業,所以面臨自然災害與市場經濟供求狀況帶來的雙重風險;其次,農產品生產周期長、季節性強,相對于二、三產業,競爭能力較弱,有時還會蒙受較大的經濟損失;再次,農業勞動時間小于種養物生長時間,即農業勞動時間小于生產時間。農業的弱質性不利于農村經濟發展,但可以通過一些技術、經營方式以及政策方法來客服。
2.農村社會系統的生產能力較弱。
農業不能像工業一樣進行工廠式生產,人地資源矛盾和許多國家長期采取的“城鄉分治、一國兩策”的二元治理模式及重工的政策等政治因素的限制,使世界農業比較勞動生產率較低;世界各國農村社會系統的工商業不發達,必然導致農村社會系統出現生產能力較弱的經濟特性。
3.農村社會系統的農戶家庭經濟收入水平較低。
大多數農戶以農為主,農業比較收益很低。
4.農村社會系統的產業復雜化。
人類進入工業社會以來,由于受農業比較收益偏低的推動和工商業比較收益偏高的拉動作用,農村由單一產業經濟結構向第一二三產業齊發展的經濟結構轉變。
5.農村社會系統的農業功能日益綜合化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化學農業以及基因農業的負外部性日益嚴重以及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指導,使農業走上經濟、生態、社會、人文四種功能齊頭發展的多功能化經營軌道。
(二)談談你對大學生村官計劃的看法
大學生村官計劃是中央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而實施的一項重大舉措,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當代大學生的契機。
主觀發揮
(三)簡述我國當前農村組織中的“非組織化”特征
1.“低工業化、低集體化”——宗法組織特別發達
這類社區農業比重大,農業人口占絕對優勢。在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生產資料和集體財產都已分散到農民手中,原來的鄉村基層組織失去了對資源的壟斷和分配權,行政控制能力嚴重弱化,陷入癱瘓、半癱瘓狀態。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宗法組織特別發達,已成為實際掌握當地行政決策權的農村社區組織。安徽、廣西均屬這種組織。
2.“高工業化,低集體化”——工業化的市場模式
經濟發展較早、經濟類型多樣、相對獨立的自主性社會力量的發育,為經濟精英和社會精英的成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在原有的政黨干部之外,又產生了大量的經濟能人,這些地區的宗法組織也存在并起作用,但作用相對較小。東南沿海地區屬這種類型。
3.“高工業化,高集體化”——工業化的組織模式
原來的鄉鎮政府在新的形勢下,及時轉向,發揮了固有的組織功能,用行政化組織手段,大辦鄉鎮企業,經濟組織和行政組織合二為一。原有的鄉村干部一直是居民中的領袖。其主要經濟類型為集體所有制。蘇南、京津地區屬這一類型。
(四)觀看吳仁寶同志報告會視頻后,你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何感想?(主觀發揮)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對新農村建設提出了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20字方針。
1、看過視頻后可以感受到以下幾點:
第一,新農村建設必須大力發展經濟不動搖。目前江蘇華西集團擁有58家企業,八大上市公司,雄居全國2000萬個鄉鎮企業之首,2005年實現銷售收入300億元。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經濟實力,華西的村民才能過上幸福的日子。
第二,新農村建設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千難萬難,實事求是最難。華西村富就富在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富就富在他們走出了一條符合本村實際的科學發展道路。當人們“抓革命,促生產”時,華西卻“抓生產,促革命”;當人家割資本主義尾巴時,華西村創辦了五金加工廠。這種始終從實際出發,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華西村贏得了寶貴的發展時光。建設新農村千頭萬緒,各地情況千差萬別,同樣只有從實際出發,找準符合本地實際的發展道路,才能擺脫貧困,走上富裕的新農村建設之路。
第三,新農村建設必須壯大集體經濟。華西的實踐證明,只有走集體經濟道路,發揮集體的力量,才能在農村集中力量辦大事,才能實現共同富裕。我們看到,在不少地方,農民自覺自愿成立的新興專業經濟合作組織已經不斷涌現。對這些組織加以合理引導,完全可以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第四,新農村建設必須有一個好的領路人。如果說華西村能取得今天這樣的成就完全是吳仁寶一個人的功勞,可能連吳仁寶自己都不認可,但是,吳仁寶在其中發揮的核心作用,卻是無人能夠取代的。沒有吳仁寶,華西固然也能像其它農村一樣能得到發展,但是要想取得今天的巨變,恐怕很難。正是由于有吳仁寶這樣的好帶頭人,華西才先后實現了“電話村”、“彩電村”、“空調村”、“汽車村”、“別墅村”。因此,新農村建設必須要有一個無私奉獻、信念堅定、能領著鄉親們艱苦創業的好帶頭人。
2、書本中關于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做法有以下幾點: (可取幾點)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