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長按下面二維碼 |
掃描/長按下面二維碼 |
第十章 社區
第一節 什么是社區
一、社區的概念(05.4.44名詞解釋)
(一)社區的定義
社區通常指的是以一定地域為基礎的社會群體。具體地說,居住于一定地區里的具有共同心理聯系并彼此交往的人們,就構成為一個社區。每個社區都有特定的人口和特定的地理區域,其居民之間有著他們共同的制度、共同的價值觀念以及重要的社會交往。
(二)社區的構成要素
一般來說,社區的構成有人口、區位、經濟、文化、組織等五個基本要素。
從本質來說,人類社會的構成要素也就是社區的構成要素。其基本要素有人口、地理環境、經濟程度、文化和組織等。
1.人口是構成社區的主體。
2.區位是社區得以存在的客觀前提。它包括社區的地理條件和物產、礦藏等資源條件。
3.經濟是社區賴以維持生計的要素。它包括作為社區營生基礎的物質生產和提供社區日常生活消費的各種服務。
4.文化在構成社區生活方式中起重要作用。社區文化是指流行于一個社區范圍之內的文化現象,它包括各種信仰、規范、制度、習俗、生活方式以及顯示當地特點的方言和象征等等。它從思想和心理上對社區成員起著維系作用,并使社區成員借以把本地人和外地人相區別開來。
5.組織是維系社區成員和安排、推動社區生活的重要手段。社區的組織包括正規組織與非正規組織。
二、社區的功能
社區的基本功能主要有:
(1)經濟生活的功能,即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功能,這是社區的首要功能,是與社區的經濟要素的活動相對應的。(04.4.25)
(2)社會化的功能,社區的社會控制功能具有使維護社會秩序穩定的任務落實到基層的重大意義。
(3)社會控制的功能,社區的社會控制功能具有使維護社會秩序穩定的任務落實到基層的重大意義。
(4)社會參與的功能,社區是居民就地直接參與社會事務和活動之所,他們往往通過參與社區事務來參與更大的社會事務。(06.4.22)
(5)社會福利的功能,社區的社會福利功能的特點在于:它所提供的都是就地直接及時的幫助。
三、社區橫向格局和社區縱向格局(03.4.14)
社會系統探究法把社區視為許多的個人、群體、機構之間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網絡來分析。這種探究法還提出了社區縱橫向格局的概念,用以分析社區體系與宏觀社會體系的關系。
本理論的代表人物R·沃倫,他認為現代社區發展取向是,社區的內聚力和自主性日益削弱,社區發展越來越依賴大社會。
(一)社區縱向格局
所謂社區縱向格局是社區內各種社會單位或次體系同社區外諸體系之間的結構功能性聯系,體現了地方社區與大社會的聯系。社區縱向格局的特點是其中的組織關系帶有更多的法理性、計劃性和科層制的特點。
(二)社區橫向格局
所謂社區橫向格局是社區各種單位或次體系彼此之間的功能性聯系,這種結構關系主要通過社區內各單位之間的協調方法來維持。
社區橫向格局的特點在于社區個社會單位和子系統義地緣關系為紐帶,互相聯系、互相依存,在功能上互相影響、互相制約,由此形成一個社區組織體系。
四、社區研究的發展
(一)類型學研究(02.4.7)
一般認為,社會學者對于社區的研究始于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的類型學研極,他在《社區與社會》一書中分析了“社區”和“社會”兩種對立的社會聯系形式的類型。
滕尼斯認為,“社區”的聯系是“自然的”、“本質的”、“有機的”,表現為人與人之間強大的情感紐帶,彼此之間親密無間,相互認同,沉浸在共同的世界之中,具有明顯的“我們”意識。而“社會”的聯系則是“人為的”,表現為人與人之間喪失“我們”意識,而只存在“我的”意識,每個人都把自己視為獨立的個體,互不關心,彼此冷漠,沒有深厚的感情聯系,只是通過契約來達成彼此之間的交往,他人之時個人達到自己目的的手段。
(二)區位學理論(06.4.35/02.4.27多選)
區位探究法著眼于把社區作為一種空間關系或地域單位來研究。在其發展過程中有古典區位理論與新正統區位理論之分。
古典區位理論即本世紀20至30 年代芝加哥學派所提出的人文區位理論,它借用生物學進化論的原理來研究都市環境的空間格局,強調土地利用的競爭是社區生活的主導過程,決定著社區環境各部門相互聯系的空間結構形式和區位功能。該理論創始人R·派克認為競爭是社區生活的主導過程,是影響城市空間結構的主要因素。
新正統區位理論力圖在新的基礎上復興古典區位理論,提出以“人文區位結叢”四要素:人口、技術、環境和組織及其相互關系來分析社區。這四者相互關系當中,人口與其它三項關系最重要。該理論的代表人物是A·何雷、O·鄧肯。
(三)社區全貌研究
美國學者林德夫婦在社區研究中開創了以小城鎮為對象的全貌研究。所謂全貌研究,就是描述社區的各個不同部分并解釋這些不同部分的相互聯系。
林德夫婦通過研究發現,社區的各種社會生活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和社區中的其他制度、其它組織機構等密切相連。要深入研究社區必需全面地觀察社區,綜合性地分析社區。
(四)中國的社區研究(04.4.40名詞解釋)
中國早期的社區研究最初多在外籍教授的指導下進行。
中國學者自己的社區研究始于20世紀20年代末的鄉村建設運動器具。
后來先后有吳文藻、費孝通等人在這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第二節 社區類型
一、農村社區
(一)農村社區的概念
農村社區,也稱鄉村社區,是指以農業生產為主要謀生手段的人們為主題構成的同質性較高得地域性生活共同體。所謂同質性,是指社區各個成員具有相同的社會性質,包括相同的職業、文化背景、生活經驗、價值觀念、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等。
(二)農村社區的特點
農村社區具有如下特點:
1.農村社區的人口密度低
2.農村社區的經濟活動相對簡單
3.農村社區的社會結構相對簡單
4.傳統農村社區的社會變遷比較緩慢
二、城市社區(02.4.47簡答/05.4.23/04.4.26)
(一)城市社區的概念
城市社區,又稱都市社區,是指以從事各種非農產業生產為謀生手段的具有一定規模的人口所構成的異質性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體。
(二)城市的起源和發展
城市社區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農業生產的發展是城市產生的基礎。
現代城市的真正發展是從工業革命開始的。城市孕育了工業革命,工業化也刺激了城市的發展,促進了城市化進程。
(三)現代城市社區生活方式的特點
城市社區的社會分工復雜,居民從事更專門化的工作,彼此工作背景相差很大。
城市社區中家庭和初級群體作用減弱,取而代之的是各類正式組織。
城市社區中,人機互動趨向功利化、理性化和膚淺化。
城市社區存在和包容了更多的文化差異。
(四)城市的郊區化
城市的郊區化是城市發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大城市的人口和經濟活動由城市的中心向城市邊緣的郊區遷移和發展的過程。
城市郊區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各種城市問題。
郊區化是符合城市發展的一種新形式,或多或少地解決了城市人口擁擠、交通堵塞、環境污染嚴重、住房短缺等問題。
三、集鎮社區
(一)集鎮社區的概念
集鎮社區是一種介于農村社區和城市社區之間的中間形態,是連接兩者的橋梁,是一種由農村向城市過渡的社區形式。
(二)集鎮社區的類型
縣城鎮,即一個縣的中心。
中心鎮,即縣城范圍內的次級中心。
一般集鎮,即一個鄉的中心。
(三)我國集鎮社區的特點
集鎮社區起著橋梁中介的作用。
人口結構比較復雜。
集鎮經濟的自籌、自主性。
集鎮社區的地理環境優勢。
集鎮社區城鄉結合的社區文化。
(四)我國小城鎮的發展
小城鎮是聯合城鄉的紐帶。在我國,發展小城鎮是解決農村剩余人口的重要手段。
小城鎮是城與鄉、工與農的結合部,它的發展對加速農村城市化的進程,促進社會協調發展,縮小城鄉差別、工農差別,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最終實現整個社會的現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節 社區發展
一、什么是社區發展(05.4.40名詞)
社區發展是指在城鄉基層社區中社區居民依靠社區自身力量,在政府和其他組織機構的支持下,推動社區有計劃地社會變遷,改善社區的經濟、社會、社會和文化狀況,提高社區居民的生活質量。社區發展既是一個過程,也是一種方法和策略。
社區發展就其實踐活動而言,可以追溯到工業化社會的初期。
社區發展概念主要在二戰以后由聯合國倡導并在世界范圍內推廣的。
二、社區發展的目標與原則
(一)社區發展的目標
社區發展的目標具有雙重性。一是社區發展的任務目標,即通過開發社區內的各種資源,尋求各種援助,以滿足社區成員的共同需要,提高社區居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二是社區發展的過程目標,即促進社區居民的社會參與,培養社區居民的互助合作精神,提高社區居民自力更生和共同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社區發展的原則
民主原則,即社區發展過程中應充分發揚民主。
需要原則,即應以滿足社區居民的共同需求為重點,特別應從解決社區面臨的迫切問題入手。
自力原則,即要求社區居民挖掘自身潛力、自力更生。
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相結合的原則。社區發展過程中的具體要求,應是來自社區基層群眾,然后由政府有關部門加以引導和支持。
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并重原則。
三、中國城市的社區建設(06.4.23)
(一)中國城市社區建設的基本進程
社區建設,就是以人們日常居住和生活的基層社區為載體,通過社區居民自治,社區與政府、企業和其他社會組織共同合作,來建立一個和現代社會保障體系、現代城市管理制度和社會服務網絡相適應的社區支持系統。
我國社區建設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社區建設在中國目前方興未艾,政府和公眾都認識到,通過加強社區建設,可以不斷提高社會服務和城市管理的水平,提高居民素質和文明程度,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保證人民群眾能安居樂業,促進社會穩定和發展。
(二)中國社區建設的原因及其本質
我國的社區建設有其獨特性。這種獨特性主要是由中國社會的基本國情以及從80年代以來的社會變遷的性質所決定的。社區建設在中國的提出和廣泛開展,其根本原因在于原來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城市社區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已經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現代化發展的新變化、新情況和新要求。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