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長按下面二維碼 |
掃描/長按下面二維碼 |
1、人體比例與服裝構成之間的關系(p40)
正常人體是按照一定比例生長,因此我們在結構設計時要注意不同部位之間的比例關系,這種比例關系我們分縱向和橫向兩個方向。縱向上衣長女裝一般取0.35個身高左右;褲長、裙長根據不同設計長度分為不同款式;立檔的長度取身高/7+(1-2cm);中檔線在橫檔線與褲口線中間向上3cm處。橫向上胸寬、背寬與胸圍之間的關系;檔寬與臀圍的關系。
二、人體測量
人體測量要注意測量的方法和準確性,首先要找測量的測定點,如肩點、側頸點、前后腋點、腕關節點、前后頸點、髖關節點、膝關節點、踝關節點;然后根據測量的方法進行每個部位的測量,被測量者要站姿準確。一般測量的部位有:體高、背長、前腰節長、袖長、褲長、總肩寬、胸寬、背寬、頸圍、胸圍、腰圍、臀圍。這些部位的測量時的注意事項有以下幾點:卷尺不可用力拉長;測量圍度時要注意保持水平狀態;測定點要準確找到。
三、人體的靜態、動態與服裝構成
1、由動作而引起的身體表面的變化P34
在服裝造型中,解決美與運動的協調關系一直是打板師最難的事,因此,要了解著裝人的運動因素(活動范圍)及面料的質地、性能等諸多因素。身體表面的變化對于服裝來說,這些部位要加松量:背寬、立領或企領側頸點附近、胸圍、臀圍、立檔、后檔線、袖窿深。這些松量的基本原則是后片對應位置要大于前片,因為身體向前運動幅度要大于向后運動幅度,也就是說前片的松量要保守。這些松量具體在講到對應部位的結構設計時會學習到。
2、靜、動態與服裝放松量關系——舒適度的合理確定
肩寬:實驗發現在做各種日常動作時,與靜態相比肩寬是減小的,所以肩寬在上裝結構設計當中是不用考慮動態機能,只需考慮設計需要。
背寬:實驗發現在做各種日常動作時,與靜態相比背寬能平均增大到3-4cm,所以背寬要在結構設計時把背寬測量值要加2-3cm松量,為什么加的比實驗值小呢,這是要考慮到面料的彈性和造型的美觀。
胸寬:實驗發現在做各種日常動作時,與靜態相比胸寬最大能增大到大約2cm,在結構設計中把胸寬測量值要加1cm,小于實驗值和上面同樣道理。
胸圍:實驗發現在做各種日常動作時,與靜態相比胸圍最大能平均增到大約3.66cm,那么在結構設計中胸圍測量值要加4cm+(2-3)cm人體呼吸量及內衣厚度,這是胸圍松量最小量。不能比這個在小了。
腰圍:實驗發現在做各種日常動作時,與靜態相比腰圍平均值是減小的,所以腰圍在上下裝設計中很少考慮動態的變化因素,主要考慮和胸圍、臀圍的整體設計。
背長:實驗發現在做各種日常動作時,與靜態相比背長在前傾時平均增大到3.8,但是因為服裝結構設計中一般服裝背長沒有約束部位,所以不需考慮動態機能,只要采用測量值就可以。
臀圍:實驗發現在做各種日常動作時,與靜態相比平均增加到6cm,但面料一般有2cm的彈性,所以一般臀圍最小加4cm。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