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長按下面二維碼 |
掃描/長按下面二維碼 |
點擊查看:
政治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出現的特殊的歷史現象。產生于人與人之間的利害沖突,是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階級,通過建立以暴力為基礎的國家政權,利用法律這種強制性的手段來調節利益分配,解決社會沖突的活動。
政治學是研究人類政治活動的規律性的一門科學。
任何一種政治學說,都是某些階級的利益和意志的直接反映。有鮮明的階級性和意識形態色彩的學說。
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理論體系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是建立在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的基礎之上的學說,它集中地反映了人類社會中絕大多數人的利益和要求。
第一節 政治學研究對象
政治學作為社會科學的一個領域,是研究政治現象產生的原因、過程及其規律的科學。
古希臘:城邦,城市國家。
亞里士多德:國家的活動。
中國古代:主要是統治的意思。
古往今來主要分兩種觀點:(一)歷史上剝削階級思想家以及當代西方政治學者的解釋。(二)馬克思主義的解釋。
(一) 對政治的解釋共分五種:
(1)道德觀點,把政治等同或歸結為倫理道德。
(2)法律現象,是立法和執法的過程。
(3)爭奪權力以及施展謀略和玩弄權術的活動。
(4)“管理眾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務的活動。
(5)圍繞著上海自考制定和執行政策而進行的活動。
(二) 對政治的本質和含義歸納:
(1)根源:是經濟,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政治關系歸根到底是由經濟關系決定的。
(2)實質:是階級關系,在階級社會中,階級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
(3)核心:是政治權力,政治權力的中心問題是國家。
(4)活動:是科學、藝術,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方法來研究它。
政治:是以經濟為基礎的上層建筑,是經濟的集中表現,以政治權力為核心展開各種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總和。
馬克思主義政治觀提示了政治現象的范圍,主要有兩點:一是時間范圍。二是界定政治現象與非政治現象的標準。
政治學的研究對象:馬克思主義認為,政治活動的核心是國家政權問題。國家政治是所有階級社會上層建筑的核心部分,是政治上層建筑的主體。因此,政治學應抓住政治中最本質、最主要、最根本的問題,即國家政權問題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
因此對政治學的研究對象應作這樣的表述:即以公共權力為中心的政治關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和政治行為及其發展規律,都是政治學的研究對象。
政治學研究范圍歸納為六個領域:
(1) 政治學基礎理論。
(2) 中國政治。
(3) 比較政治。
(4) 公共政策。
(5) 行政管理。
(6) 國際政治。
哲學是政治的基礎。
政治學和經濟學的關系,兩者的聯系非常密切。經濟關系決定了政治關系的性質,有什么樣的經濟基礎就有什么樣的政治上層建筑,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一種新的經濟現象的出現,必然會導致政治關系的變化和調整。另一方面,決定政治學與經濟學密切聯系的另一個重要國素,就是關于公平和效率的關系的問題。二者之間是緊密聯系、相互作用的,任何政治學理論,都不能脫離特定的經濟學而孤立地存在和發展。因此我們研究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為基礎。
政治學與法學的關系,具有不可分割的相關性。在歷史上,政治學和法學曾經長期處于彼此不分的狀態。但研究重點是有所不同的。政治學所研究的是人類社會中的權力現象,權力是其研究的核心;而法學的研究對象則以特定的法律主體的權利和義務關系為重點。法是進行政治活動和實現政治目標的一種 規范手段,特別是在現代社會,民主政治就是在法律約束下的政治,政治必須采取合法性的形式而有規則、有秩序地運行,因而政治和法具有內在的統一性,政治學和法學也就具有聯系的必然性。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