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長按下面二維碼 |
掃描/長按下面二維碼 |
第五章 氣候與行為
1.周圍環境是指我們周圍摸不到、看不見的一些穩定的環境特征,如聲音、溫度、氣味和照明。周圍環境對行為的影響是通過情緒作為中介變量產生的。
2.莫若比安提出了環境負荷的概念,它指環境給個體傳遞的信息量。認為環境負荷有三個特征:環境信息的強度、新奇性、復雜性。強度是指感覺刺激的絕對量;新奇性是指個體對刺激的熟悉性。任何陌生的環境信息都要求更多的注意和認知活動參與,并且激活水平也更高。復雜性指環境信息的復雜程度。
3.按照感覺信息量的不同,環境負荷可以分為高負荷環境和低負荷環境。高負荷環境指環境輸入的感覺信息量多;低負荷環境指周圍環境輸入的信息量少。在其他條件相等的情況下,高負荷環境導致更高的激活水平。
4.天氣是指相對快速的冷熱改變或是暫時的冷熱條件。氣候則是指一般情況下具有的天氣狀況或長期存在的主要天氣狀況。
5.一些氣候現象:①厄爾尼諾又稱“圣嬰”現象,是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異常增溫的現象,它的發生周期大約為2~7年。②南方濤動是指南印度洋和南太平洋的海平面氣壓變化呈反位相的現象。厄爾尼諾和南方濤動有密切關系,二者是海洋與大氣相互作用的表現,被合稱為恩索(ENSO)現象。③溫室效應,主要是由石油的大量使用和臭氧層的損耗而造成的。
6.關于氣候與行為間的關系,主要有哪些觀點?氣候與行為之間的關系,環境心理學家主要有三種不同的觀點:氣候決定論、氣候可能論和氣候概率論。⑴氣候決定論認為,氣候決定了行為的范圍。⑵氣候可能論認為,氣候對行為有一定的制約作用,它限制了行為可能的變化范圍。⑶氣候概率論認為,氣候不是導致某種行為產生的決定性因素,但是它決定了某些行為出現的概率比另一些大。
7.溫度可分為周圍溫度和有效溫度。◎周圍溫度是指周圍環境或大氣的溫度,是實際的客觀溫度;◎有效溫度是指個體對周圍溫度的知覺,是個體的主觀感受。個體對溫度的知覺包括溫度的物理成分和心理成分。溫度的物理成分就是指周圍環境的實際溫度。溫度知覺的心理成分主要指對個體身體內部溫度的知覺,也就是對核心溫度或深度溫度的知覺。
8.核心溫度是指個體身體內部的溫度知覺,應該在37℃左右。需要人體有一個防御和調節的機制,它能根據周圍環境的溫度來自動調節體溫,使之與環境相適應。大腦中的視丘下部就起到了這個作用。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