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第一節 什么是社會化
一、社會化的涵義(02.4.48簡述)
人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每一個人都是兩種屬性的統一。而社會性是人的根本屬性。
社會化是社會對個人的文化教化和個人對社會主動選擇與能動調適的統一過程。社會化的內涵可從三個方面理解:(1)從時間方面理解,即個人社會化涉及到人生發展的全過程;(2)從內容方面理解,個人社會化關注到個人作為社會一員所應具有的全部文化遺產;(3)從關系方面理解,個人社會化注重個人與社會的交互作用以及個人社會化的結果。
二、社會化的主要功能(04.4.35多選)
文化傳承功能。社會化的功能之一,就是實現人類文化的傳承和轉移,包括前人的文化向后人的縱向傳遞,社區文化的橫向滲透,以及新文化的創造和發展。
社會穩定的功能。社會化的最后的結果,是為社會培養出符合社會要求的社會成員,使其在社會生活中擔當一定的社會角色,這個角色要按社會結構為他規定好的規范辦事。培養合格的社會角色,既是社會化的成果,也是社會穩定和發展的需要。
個人自我完善功能。人格通常是指一個人通過社會化而形成的觀念、態度、性格與習慣等,使一個人比較穩定的生理、心理素質和行為特征的總和。人的自我完善通常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自己生理、心理狀況的認識;二是對自我與他人、社會的相互關系的認識。只有通過社會教化,才能使個人有一個完美的自我觀念,并把對自我的認識與社會規范盡可能地協調一致。
三、社會化的基本內容(05.4.42簡答/03.4.47簡答/06.4.11/05.4.11/04.4.14/02.4.33多選)
從個人與社會的交互作用的基本需求來說,社會化的基本內容可以概括為生活技能社會化、價值觀念社會化、政治社會化、行為社會化、角色社會化。
(一)生活技能社會化
生活技能社會化是人們學習并獲得維持生存狀態和改善生活質量的本領的過程。
(二)價值觀念社會化
價值觀念社會化是人們認知與認同社會主導價值觀念的過程。
(三)政治社會化
政治社會化是個人逐漸學習和接受被現有的政治制度采用和確定的政治信念、思想體系、社會制度和政治態度的過程。政治社會化的目的是將個人培養和訓練成為有政治意識和為特定社會發展發揮作用的社會成員。
(四)行為社會化
行為社會化是人們按照通行的社會行為規范模塑自身行為的過程。規范的行為模式是從小灌輸和培養的。
(五)角色社會化
角色社會化,即使按照社會上規定的角色的要求來支配自己的行為,使個人行為符合于一定社會期望的品質特征。
社會化就是個人通過角色學習的過程。社會化對人的角色能力的培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分清自己角色類型的能力;二是健全角色扮演得心理狀態;三是全面理解角色規范化的程度;四是明確角色目標。
第二節 社會化的類型與過程
一、社會化的類型
(一)基本社會化(06.4.12/04.4.15)
所謂基本社會化,就是“生物人”通過社會文化教化,獲得人的社會性,獲得社會生活資格的過程。基本社會化是人的生命早期的社會化過程,也稱為一級社會化。其任務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生理性成熟;二是社會性成熟。
(二)繼續社會化
繼續社會化是人在成年以后的社會化,或稱為二級社會化。繼續社會化之所以必要是因為,
其一社會是不斷變化發展的;
其二是,在現代社會中,科學技術飛速發展。
其三,基本社會化時期的教育范圍有較大的局限性。
其四,人不僅僅是學習社會文化,還肩負著發展社會文化的責任。
(三)再社會化(03.4.8)
再社會化也成為重新社會化,它是使個人改變以前的知識結構、價值標準和行為模式,建立新的、符合社會要求和新的形勢需要的知識結構、價值標準和行為模式的過程。或者說是一個人從一種生活方式向另一種生活方式轉變與適應的過程。
再社會化有兩種基本類型,一是主動在社會化;二是強制性再社會化。
(四)正向社會化和負向社會化
所謂正向社會化,是指上代人對下代人的文化傳遞和教化過程。所謂反向社會化,使年輕一代用新知識、新觀念影響前輩的過程,這種社會化又稱為文化反哺。
二、社會化的過程(04.4.16)
社會化是一個終生的過程。對這個過程,社會學家有不同的劃分方法。主要有埃里克森的八階段劃分法和哈維格斯特的六階段劃分法。
第三節 社會化的條件
一、生物因素
社會化的生物因素,是指個人所帶有的一種有上代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類從事社會活動的特殊遺傳素質。這些生物因素是個人生來就具有的,是個人社會化的生物學上的基礎,為“生物人”轉化為“社會人”提供了可能性。
社會化的生物因素是人類在長期進化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這些生物因素主要表現在:人的身體結構;人的組織特殊的大腦;人具有的高級神經活動系統;由第二信號系統——語言活動,而語言又是社會化的強有力的工具和杠桿。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