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答
1.毛澤東思想為什么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1、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廣大人民群眾的歷史活動。毛澤東思想作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理論,就是對全黨和全國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因而凝聚了黨和人民的集體智慧
2、在毛澤東思想形成和發展過程中,黨的許多卓越領導人做出了巨大貢獻。這主要表現在:他們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對中國革命和建設各方面經驗所做的系統的總結,或者補充、豐富、發展了毛澤東論著中的許多觀點,或者與毛澤東的某些觀點交相輝映;此外,黨中央集體總結革命經驗、提出重大理論原則、制定重要政策,經過實踐檢驗證明是正確的文件和文獻,也是黨中央集體智慧的結晶。因此,毛澤東思想是全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全黨的寶貴精神財富。
2.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的條件是什么?
1、舊民主主義革命屢遭失敗,資本主義道路在近代中國走不通。中國革命呼喚新的領導階級。這是轉變的歷史條件。
2、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了進一步發展,這是轉變的經濟條件。
3、中國工人階級的成長和工人運動的發展,這是轉變的政治條件。
4、新文化運動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這是轉變的思想條件
3.解放戰爭時期土地改革應注意的兩個基本原則和新民主主義土地改革的總路線是什么?
1、1947年12月,在中共中央“十一月會議”上,毛澤東強調指出,在土地改革中必須注意兩個基本原則:
一是必須滿足貧雇農的要求
二是必須堅定地團結中農,不要損害中農的利益
2、1948年4月,毛澤東在晉綏干部會議的講話中,提出了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土地改革工作中的總路線和總政策是:依靠貧農,團結中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發展農業生產。土地改革路線、政策的制定,極大地提高了廣大農民的革命積極性和生產積極性,從人力和物力上有力地支援了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發展。
4.為什么說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
1、革命政黨和革命群眾的實踐,是同一定的政策相聯系著。一個革命政黨的任何行動都離不開政策,都是在為實行某種政策而斗爭著。
2、黨的政策和策略,是黨的利益和群眾利益的體現。政策與策略正確與否,關系著黨能否廣泛而有效地團結最大多數人民群眾,為實現黨在每一個歷史時期的戰略目標而努力奮斗。
3、政策和策略是貫徹黨的路線和完成黨的戰略任務的保證。政策和策略是為路線和戰略任務服務的工具和手段。一個革命政黨必須制定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的總路線、總任務和總政策,而如果不相應地制定出具體的政策和策略,革命的目標也是不能達到的。
4、政策和策略關系著革命政黨能否統一全黨的意志,形成堅強的領導核心的力量。為了有準備地防止和糾正革命政黨內部“左”的和右的錯誤傾向,就必須時刻注意以正確的政策和策略教育黨員和干部,保持全黨在政治上思想上的統一,保持革命隊伍的堅強有力和步調一致。
5.人民民主專政的基本內容?
1、人民民主專政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在人民內部實行民主,另一方面是對人民的敵人實行專政,二者互相結合起來,就是人民民主專政。在人民內部實行民主,就是要保證占人口絕大多數的人民當家作主,充分享有各項自由和民主權利。對敵人實行專政,就是對內鎮壓極少數敵對分子的反抗,對外防御帝國主義的侵略和顛覆
2、人民民主專政是民主與專政的統一。只有在人民內部對絕大多數人民實行充分的民主,才能對極少數敵人實行有效的專政;也只有對極少數敵人實行強有力的專政,才能夠充分保障絕大多數人民的民主權利。
6.我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經驗是什么?
1、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正確應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中關于對資產階級和平贖買的理論,從中國實際出發,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步驟和方法,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和平改造之路。
2、主要經驗是:
第一,嚴格區別官僚資本和民族資本,對民族資本采用利用、限制與改造的政策,實行和平贖買,避免了暴力與流血沖突,從而使我國和平地實現了生產關系的深刻變化。
第二,創造了國家資本主義的多種形式,堅持了由低級到高級的逐步過渡的形式,保證了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進行,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第三,注意把對企業的改造與對資本家的改造結合起來,逐步把他們改造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7.毛澤東提出的,我國人民在政治生活中判斷言論和行動的是非標準是什么?
毛澤東提出的標準有六條:
1、有利于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而不是分裂人民
2、有利于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而不是不利于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
3、有利于鞏固人民民主專政,而不是破壞或者削弱這個專政
4、有利于鞏固民主集中制,而不是破壞或者削弱這個制度
5、有利于鞏固共產黨的領導,而不是擺脫或者削弱這種領導
6、有利于社會主義的國際團結和全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國際團結,而不是有損于這些團結。
毛澤東強調,這6條標準中,最重要的是社會主義道路和黨的領導兩條
8.簡述中國革命統一戰線的經驗?
中國革命統一戰線的主要經驗有:
1、統一戰線中必須堅持無產階級領導權。統一戰線必須由中國無產階級(通過中國共產黨)領導。首先是由中國革命的性質和特點決定的,其次是由中國無產階級的優點和中國共產黨的性質決定的。無產階級要實現對統一戰線的領導權,必須要制定正確的政治綱領,要對同盟者進行政治教育,要率領同盟者進行堅決的對敵斗爭并取得勝利,要照顧同盟者的利益,同時要加強黨的自身建設。
2、工農聯盟是統一戰線的基礎。工農聯盟在統一戰線中的重要地位,是由農民在中國革命中的重要作用決定的。中國農民占全國人口的大多數,農民階級是最大的革命民主派,農民是土地革命的主力軍,革命戰爭沒有農民的支持和參加也無法進行。要鞏固和加強工農聯盟,必須要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同時對農民進行教育引導。
3、在同資產階級聯盟中實行又聯合又斗爭的政策。正確處理同資產階級又聯合又斗爭的關系,對中國革命統一戰線的意義重大。中國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必須聯合民族資產階級,同他們結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統一戰線,同時,對他們的動搖性和不徹底性進行必要的斗爭。在大資產階級推行兩面政策時,也應實行又聯合又斗爭的政策
9.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統一戰線中與頑固派斗爭的策略原則是什么?
1、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統一戰線中與頑固派斗爭的策略原則是:有理、有利、有節
2、有理,就是自衛原則,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這體現了斗爭的防御性;有利,就是勝利原則,不斗則已,斗則必勝,不打無計劃無選擇無準備無把握之仗,這體現了斗爭的局部性;有節,就是休戰原則,斗爭必須要有節制,不可無止境地斗下去,要適可而止?,以免完全破裂統一戰線,這體現了斗爭的暫時性。
3、“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三原則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是黨的統一戰線又聯合又斗爭,以斗爭求團結的政策在具體環境中的靈活運用
10.簡述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歷史意義和歷史局限性?
第一,五十年代中國共產黨提出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走社會主義道路,迅速發展國民經濟,盡快變農業國為工業國,擺脫貧困,消滅剝削制度的強烈愿望,因此得到了全國人民的熱烈擁護。同時,這一總路線,也集中反映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探索中國社會發展和開創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創造性貢獻,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內容,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第二,從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內容和三大改造的實踐中也可以發現,由于當時中國共產黨領導層對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認識上仍受蘇聯模式的影響,以及不可避免的歷史局限,還沒有充分認識到我國原來是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對社會主義建設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缺乏充分的思想理論準備;還沒有充分認識到發展生產力是一項長遠的任務,總想在不太長的時間內把生產資料私有制全部轉變為。單一的社會主義公有制,這就孕育著“求純”的傾向,不利于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自考備考歷年真題很重要 點擊下載萬題庫免費做真題,還有專業老師的答案解析哦!
相關鏈接:
2022自考報名方法 ※ 2022年自考報名條件 ※ 各地自考政策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