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反對外國侵咯的斗爭
考點1:鴉片戰爭前的中國
1.鴉片戰爭前中國的社會性質是封建社會。
2.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特點:(1)經濟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導地位。(2)政治上,實行高度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3)文化上,以儒家思想為核心。(4)社會結構上,形成族權和政權相結合的封建宗法等級制度。
3.中國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
考點2:列強對中國的侵略
1.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首先和主要是進行軍事侵略。
2.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規定,中國割香港島給英國。
3.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4.1895年日本和中國簽訂了《馬關條約》割臺灣給日本。
5.廣學會是基督教在中國設立的最大的出版機構。廣學會發行的期刊是《萬國公報》
考點3: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南
1.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特點
①列強操縱中國經濟、政治命脈,決定并支配中國
②中國的封建勢力同侵略者相勾結,壓迫中國人民
③自然經濟遭到破壞,但地主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
④中國資本主義產生并發展,但并未成為主體
⑤各地區經濟、政治、文化發展不平衡,內部不統一
⑥人民毫無政治權利,生活貧困
2.中國工人階級的特點
①它深受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和資產階級三重壓迫和剝削,勞動條件差,勞動時間長,工資待遇低,又毫無政治權利,其革命性最強。
②人數雖少,但相對集中,便于形成革命的力量和傳播先進的思想。
③同農民有著天然的聯系,便于結成工農聯盟。
④因此中國工人階級是近代中國社會中最先進、最革命、最有力量的階級。
考點4:粉碎瓜分中國的圖謀
1.中日甲午戰爭后,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和瓜分達到高潮。
2.《馬關條約》割遼東半島給日本,俄國不滿,聯合法、德迫使日本歸還遼東半島(俄德法干涉還遼);
3.1898年3月,德國強租膠州灣,將山東劃入自己勢力范圍;
4.1899年9月-11月,美國召會各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
5.列強瓜分中國圖謀的破產的原因:(1)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矛盾和相互制約(2)中國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反侵略斗爭。
考點5:反侵略斗爭的失敗和民族意識的覺醒
1.反侵略斗爭的失敗及其原因
(1)社會制度的腐敗;(2)經濟技術落后。
2.民族意識的覺醒
鴉片戰爭后,民族意識開始覺醒:
(1)林規徐,組織編成了《四酬志》近代史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在《四洲志》基礎上編了《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
中日甲午戰爭以后,民族意識普遍覺醒:
(3)嚴復喊出“救亡”的口號,并翻譯《天演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孫中山創立革命團體一-興中會,喊出“振興中華”的口號。
考點6:兩對主要矛盾和兩大歷史任務
1.兩對主要矛盾及其關系
(1)主要矛盾: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矛盾)、封建主
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
(2)關系:兩對主要矛盾相互交織,貫穿了整個半殖半封社會的始終,對中國社會的發展變化起著決定性作用。
①當外國列強向中國發動侵戰爭時,中國內部各階級,能夠暫時團結起來共同對敵,階級矛盾降到次要地位,而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矛盾。
②當外國侵略者同中國封建政權相勾結,共同鎮壓中國革命,尤其是封建地主階級對人民的壓迫特別殘酷時,中國人民往往用戰爭的形式反對封建政權,這時階級矛盾就上升為主要矛盾。
③國內戰爭發展到直接威脅帝國主義在華利益以及中國封建地主階級統治時外國列強甚至直接出兵,鎮壓中國人民,援助中國反動派,這時帝國主義和國內封建主義完全公開站在一戰線上。
2.兩大歷史任務及其關系
(1)兩大歷史任務:①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②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
(2)關系:兩大歷史任務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其區別在于,二者的主體、內容是不一樣的。前者要從根本上推翻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統治秩序,解決生產關系問題;后者是要改變近代中國經濟、文化
和社會落后的地位和狀況,解決生產力問題。其聯系在于,只有完成第一大任務,才能為第二大任務的完成創造條件。一方面,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條件。另一方面,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終目的是使中國走向現代化,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使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關推薦:
2023年4月自考真題pdf下載 ※ 2023年4月自考答案pdf下載
2023年4月自考真題及答案 ※ 萬題庫估分 ※ 微信對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