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反對外國侵略的斗爭
一、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特點:
① 在經濟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導地位。
② 在政治上,實行高度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③ 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為核心。
④ 在社會結構上,是族權和政權相結合的封建宗法等級制度。
二、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和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特點
1.資本——帝國主義操縱中國命脈,控制中國政治
2.封建勢力同外國侵略勢力相勾結,奴役中國人民
3.自然經濟遭到破壞,但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保持著
4.中國資本主義有所發展,但緩慢
5.各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
6.人民生活極端貧困化
三、兩對主要矛盾和兩大歷史任務
Ø 兩對矛盾
① 民族矛盾(國仇): 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最主要】
② 階級矛盾(家恨): 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
Ø 帶來的影響:
① 矛盾激化引發近代中國的民族民主革命
② 為了解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中國人民近百年不屈不撓的英勇斗爭,推動中國社會前進
③ 從此中國進入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人民肩負著反帝反封建的雙重任務。
Ø 兩大矛盾的關系:
(1)當外國列強向中國發動侵略戰爭時,階級矛盾降到次要地位,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
(2)當外國列強同中國封建政權相勾結,共同鎮壓中國革命,尤其是封建地主階級對人民的壓迫特別殘酷時,階級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3)當國內戰爭發展到直接威脅帝國主義在華利益以及中國封建地主階級統治時,帝國主義和國內封建主義完全公開站在一條戰線上。
Ø 兩大歷史任務
1: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
2: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
Ø 兩大歷史任務關系:
只有完成第一大任務,才能為第二大任務的完成創造條件。即爭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才能為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創造前提,開辟道路。(前提與結果的關系)
四、反侵略斗爭的失敗原因
1.社會制度的腐敗(根本原因)
2.經濟技術的落后(重要原因)
五、工人階級的特點:
(1)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資本主義三重壓迫和剝削,其革命性最強;
(2)人數雖少,卻相對集中易于組織并形成革命的力量和傳播先進的思想;
(3)主要由破產農民和家庭手工業者轉化而來,與農民有天然聯系,便于結成工農聯盟。
第二章 對國家早期出路的探索
一、《資政新篇》 內容
內容:政治:加強中央集權;制定法律、制度,改革弊政。
經濟:發展近代工業,吸收外國科學技術,獎勵發明制造;提倡資本主義的雇傭制。
文化:設新聞官;革除陋習;興辦社會福利事業。
外交:主張同世界各國交往、通商;強調允許外國人為天國獻策,但不得毀謗國法。
二、太平天國歷史意義
1.沉重打擊封建統治階級,撼動了清政府的統治根基
2.批判儒家為代表的封建統治思想
3.打擊外國勢力,維護中國主權
4.掀起亞洲反殖民主義的大潮
5.兩個文件讓中國舊式農民起義達到最高峰,具有了不同于以往農民戰爭的新的歷史特點。
三、太平天國失敗原因
1.缺乏先進階級的領導(根本)
2.沒有科學理論的指導
3.缺乏理性認識(對外國資本主義列強侵華野心的警惕性不夠,軟弱地稱西方人為“洋兄弟”)
四、洋務運動的歷史意義
1.工業:客觀上促進早期工業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2.教育:成為近代教育的開端。
3.文化:傳播新知識,打開了人們的眼界。
4.社會:引起社會風氣和價值觀念的變化 。
五、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
1.洋務運動具有封建性。
2.洋務企業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3.洋務運動對西方列強具有依賴性。
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艦隊的全軍覆沒標志著洋務運動的失敗,也標志著地主階級不能救中國。
六、新舊論戰
1.要不要變法;
2.要不要興民權,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
3.要不要廢八股、改科舉和興學堂。
實質:是資產階級思想和封建主義思想在中國的第一次正面交鋒。
七、維新運動的歷史意義
1.是一次愛國救亡運動。
2.是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政治改革運動。
3.是一場思想啟蒙運動。
4.在改革社會風氣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義。
八、維新運動失敗的原因
主要原因:維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強大的守舊勢力的反對
維新派自身的弱點和局限:
1.不敢否定封建主義
政治:不敢否定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經濟:不敢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
文化:不敢否定封建專制主義文化,托古改制
2.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
3.脫離人民群眾
九、維新運動失敗的深刻教訓
① 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的第一次表演
② 戊戌維新以失敗而告終暴露出這個階級的軟弱性
③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企圖通過統治者進行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④ 要想實現國家的獨立、民主、富強,必須采用革命的手段。
第三章 辛亥革命
一、《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1912年3月,臨時參議院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法典。
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廢除了兩千年來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確認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政治制度。
二、辛亥革命勝利的歷史意義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較完整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1)傳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推動了思想解放;
(2)促使社會經濟、思想習慣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了新的變化;
(3)它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國的統治,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在中國的統治;
(4)打擊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為亞洲各國人民革命斗爭提供范例,推動亞洲各國民族解放運動;
(5)宣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結束和民國的建立。
三、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1:沒有建立堅強的革命政黨,沒有發揮團結一切革命力量的強有力的核心作用
2:沒有充分發動和依靠民眾
3:沒有提出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反對封建主義的革命綱領。
第四章 開天辟地的大事變
一、新文化運動的意義
① 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新文化同封建主義舊文化的斗爭,沉重打擊封建專制主義文化。
② 它大力宣傳了民主和科學,將人們從封建專制的蒙昧中解放出來,開啟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③ 它為馬克思主義傳入準備了適宜的土壤,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創造了思想文化上的條件。
二、新文化運動的局限性
脫離根源:沒有揭示封建專制主義得以存在的社會根源,簡單的把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失敗的根本原因歸之于思想文化。
脫離群眾 :僅僅靠少數人吶喊,沒有把運動普及到工農群眾中去。
脫離實際 :少數人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形式主義偏向。
三、俄國的十月革命對中國革命的影響:
1.十月革命給中國先進知識分子一個啟示,即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也可以用社會主義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2.十月革命后,蘇維埃俄國號召反對帝國主義,以新的平等姿態對待中國,推動了社會主義思想在中國的傳播。
3.十月革命中工人和士兵的廣泛發動并由此贏得勝利的事實,昭示中國先進知識分子以新的方法開展革命。
四、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
1:青年學生是先鋒,工人階級第一次獨立登上政治舞臺,成為主力軍,是一場真正的群眾性的革命運動。
2: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
3: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
4: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開端。
五、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意義
它標志著中國革命從此有了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
它標志著中國革命從此有了一個科學的指導思想
它溝通中國革命與世界革命的聯系,同世界無產階級社會革命運動相聯結成為其一部分
六、反帝反封建革命綱領的制定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召開,大會明確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
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綱領:
(1)黨的最高綱領: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
(2)黨的最低綱領,即黨在當前民主革命階段的綱領: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七、中共三大(1923年6月,廣州)
主要內容:
1. 集中討論了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問題,決定全體共產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
2. 強調共產黨員在加入國民黨時,但必須在政治上、思想上保持自己的獨立性。
意義:正確制定了革命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有力推動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形成。
八、北伐戰略方針
首先以主力進軍兩湖,消滅吳佩孚;
然后引兵東向,消滅孫傳芳;
最后北上解決張作霖。
九、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原因
(1):國共合作的實現,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特別是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是重要原因。
(2):北伐戰爭是反對帝國主義、反對軍閥的正義的革命戰爭,得到了人民的大力支持。
(3):得到蘇聯政府的援助,特別是派出的軍事顧問幫助北伐軍制定了正確的軍事戰略戰術。
第五章 中國革命的新道路
一、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特點
① 民族資本: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很小。
② 工業資本小:工業資本所占的比重小,商業金融資本占比重大。
③ 輕工業多:民族資本主義工業主要是以紡織、食品工業為主的輕工業。
④ 規模小:技術設備落后,勞動生產率低,企業規模狹小 。
⑤ 聯系:和外國壟斷資本、本國官僚資本、封建勢力也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二、八七會議內容:
① 徹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的總方針,并選出了以瞿秋白為首的中央臨時政治局。
② 毛在發言中特別提出“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
特點:八七會議是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一個歷史轉折點。
三、秋收起義特點:
①公開打出了“工農革命軍”的旗幟;
②有數量眾多的工農武裝參加。
四、三灣改編
毛在三灣村對起義部隊進行改編:
① 將原有的一個師縮編為一個團;
② 在部隊中建立共產黨各級組織,將黨支部建在連上;
③ 成立各級士兵委員會,部隊內部實行民主管理。
意義:三灣改編成為建設共產黨領導的新型人民軍隊的重要開端。
五、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意義:
① 一把火: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為共產黨領導的其他各地的起義武裝樹立了榜樣;
② 一條路:從實踐上開辟一條在敵我力量十分懸殊的情況下,深入農村保存發展革命力量的正確道路。
第六章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一、洛川會議內容:系統闡述抗日戰爭特點、前途和發展規律,抗戰將經過戰略防御、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其中戰略相持階段是中國抗日戰爭取得最后勝利的最關鍵的階段。
二、《論持久戰》
中日雙方互相矛盾的四個特點:
(1)日本是強國,中國是弱國,強國弱國的對比,決定了抗日戰爭只能是持久戰。
(2)日本是小國,發動的是退步的、野蠻的侵略戰爭,在國際上失道寡助;而中國是大國,進行的是進步的、正義的反侵略戰爭,在國際上得道多助。總之,最后勝利將是屬于中國的。
三、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
1.戰略防御階段: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正規戰為主,敵后的游擊戰為輔,對阻止日軍進攻、減輕正面戰場壓力、促使戰爭轉入戰略相持階段起重要作用。
2.戰略相持階段:敵后游擊戰爭成為主要的抗日作戰方式。百團大戰打擊了日軍的“囚籠”政策,鼓舞中國軍民信心,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聲望。
3.戰略反攻階段:1944年春,敵后戰場人民軍隊轉入攻勢作戰。
四、鞏固和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為了擴大、堅持和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共產黨制定了“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策略總方針。
進步勢力 :工人、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 (中心環節)
中間勢力 :民族資產階級、 開明紳士和地方實力派大地主、大資產階級,
頑固勢力 :以蔣介石集團為代表的抗日國民黨親英美派。
五、延安整風運動的主要內容及意義:
內容:
1. 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最主要的任務)。
2. 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
3. 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
意義:
全黨范圍內形成了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六、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及原因
(一)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
1.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贏得了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尊敬。
2. 徹底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殖民奴役中國的圖謀,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洗刷了民族恥辱。
3. 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二)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
1.全民族抗戰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重要法寶;
2.世界所有愛好和平和正義的國家和人民、國際組織以及各種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國際條件;
3.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因素;
4.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關鍵。
七、中國的抗戰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
1.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開始的最早,持續的最長。
2.中國人民的持久性抗戰,不僅遏制了日本的北進計劃,遲滯了日本的南進步伐,減輕了其他戰場的壓力。
3.中國為盟軍提供了大量戰略物資和軍事情報。
第七章為創建新中國而奮斗
一、《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的內容:
1.新中國的國體和政體
2.新中國的基本的民族政策
3.新中國的經濟工作方針
4.新中國的外交工作原則
二、中國革命勝利的主要原因
①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② :中國人民走上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本主義斗爭的偉大時代;
③ :國際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的支持。
第八章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全面確立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意義:
1:中國開始以嶄新的獨立姿態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
2: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創造前提條件。
3:政局穩定,人民安居樂業。
4:人民在政治上翻身,成為社會的主人。
5:中國共產黨成為全國范圍內的執政黨。
6: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創造前提條件。
二、中國共產黨面臨的考驗
1:能不能保衛住人民勝利的成果,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
2:能不能戰勝嚴重的經濟困難,迅速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
3:能不能鞏固民族獨立,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
4:能不能經受住執政的考驗,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和艱苦奮斗的作風。
三、“三反”“五反”運動
“三反”:針對黨政機關工作人員: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
“五反”:針對不法資本家:反行賄、反偷稅漏稅、反盜竊國家資財、反偷工減料、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
四、抗美援朝意義:
(1)抗美援朝戰爭是一場抗擊美國侵略者的正義戰爭,創造了以弱勝強的范例。
(2)支援了朝鮮人民、保衛了中國的國家安全,為維護亞洲和世界的和平作出了重要貢獻。
(3)抗美援朝的勝利,使全世界對新中國刮目相看,新中國的國際威望空前提高。
(4)為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改革贏得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
五、新民主主義社會經濟中存在著五種成分:
(1)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
(2)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是個體經濟向社會主義集體經濟過渡的形式。
(3)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個體經濟
(4)私人資本主義經濟
(5)國家資本主義經濟,是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向國營經濟過渡的形式。
所以,主要的經濟成分是三種,即社會主義經濟、個體經濟和私人資本主義經濟。
第九章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
一、中共八大路線“三個主體,三個補充”:
提出者:陳云
內容:
① 國家經營和集體經營為主體,一定數量的個體經營為補充;
② 計劃生產是主體,一定范圍的自由生產是補充;
③ 國家市場是主體,一定范圍的自由市場為補充。
國集為主,個體補充
計劃為主,自產補充
國市為主,自市補充
第十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與持續發展
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意義
1:沖破“左”傾錯誤,否定“兩個凡是”,否定“以階級斗爭為綱”。審查了歷史遺留問題和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
2:全面分析了當前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現代化建設和實行改革開放上來;恢復了民主集中制;開始了黨和國家在各個領域的撥亂反正,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揭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
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1979年3月,鄧在理論工作務虛會上發表的講話中提出四項基本原則。
① 堅持社會主義道路
② 堅持人民民主專政
③ 堅持共產黨的領導
④ 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東思想
四、鄧南方談話,提出三個有利于:
①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
②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
③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十一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一、中國夢的提出:
(1)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
(2)具體內涵: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3)如何實現:必須走中國道路,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必須凝聚中國力量。
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大攻堅戰——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
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全面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全面從嚴治黨:堅定不移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
三、“五位一體”總布局:
政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經濟:經濟發展新常態;
文化: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社會: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生態:倡導“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
四、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給我們的啟示
① 必須始終堅持用黨的理論創新成果武裝頭腦、指導實踐;
② 必須始終維護黨中央和全黨的核心;
③ 必須始終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一大立黨,二大立綱,三大聯國搞合作,八一南昌第一槍,八七政權要靠槍,
秋收工農來戰斗,三灣改編新軍裝,井岡點火和開路,遵義生死轉折點,
瓦窯戰線要統一,洛川全民來抗戰,六屆六中馬中化,七大老毛思想立,
七屆二中西柏坡,七屆三中復元氣,八大任務農變工,十一三中搞開放,
十一六中評價毛,十二小平提中特,十二三中改經濟,十二六精神建設,
十三別忘三步走,十四澤民建市場,十四六加強精神,十五小平入黨章,
十六三代入黨章,十六三中提科觀,十六四和諧社會,十七科觀入黨章,
十八開啟新時代,十八三深化改革,十九新中特。
相關推薦:
2023年4月自考真題pdf下載 ※ 2023年4月自考答案pdf下載
2023年4月自考真題及答案 ※ 萬題庫估分 ※ 微信對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