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戰略地位?
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戰略地位,必須充分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和重要保證。(1)
2試述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原理,并說明它對我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指導意義。
(l)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是指社會意識在反映社會存在,被社會存在所決定的同時,還具有自身的能動性和獨特的發展規律,它的發展與社會存在的發展并不總是保持著一致和平衡。(2)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情況: ①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發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②社會意識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③社會意識的發展具有歷史繼承性; ④社會意識各種形式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⑤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能動反作用,它可以促進或阻礙社會存在的發展。(3)掌握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原理,對于建設我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①由于社會意識的發展同社會存在,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完全同步性,因此,我國在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同時,就可以建設高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②由于社會意識的發展具有自身歷史的繼承性和獨特的發展規律,因此,努力繼承祖國的一切優秀精神文化遺產,遵循社會意識發展的特殊規律,就會有力地促進我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③由于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反作用,因此,建設先進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會對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并保證它的正確發展方向。
3試述黨對農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理論。
在對農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中,我黨和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提出了一條農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理論。(1)關于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理論的主要內容是:① 農業社會主義改造與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相結合。一方面,通過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割斷城市資產階級與帶有自發傾向的個體農民的聯系,推動城市私營工商業者接受社會主義改造;另一方面,通過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鞏固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成果,實現兩大改造的相互促進。② 農業社會主義改造與發展農業生產并舉。把發展農業生產力與改造農村生產關系結合起來,以推動農業生產,鞏固農業合作化的成果。③ 走"先集體化,后機械化"的農業互助合作化的發展道路。在土地改革后趁熱打鐵,發展互助合作運動,實現集體化,在此基礎上,逐步實現農業機械化和現代化。④ 堅持自愿互利,循序漸進的原則,引導、說服、教育農民逐步走上社會主義集體化的道路。⑤ 堅持黨的領導,發揮思想政治工作優勢,正確執行黨在農村的階級政策,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群眾中蘊藏的走社會主義道路的積極性。(2)關于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理論的主要內容是:① 把中國資產階級劃分為官僚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兩部分。對官僚資本采取沒收的政策;對民族資本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② 把國家資本主義作為利用、限制、改造資本主義的主要形式,通過和平的方法對資本家進行贖買。國家資本主義是一種同國家政權結合并受國家政權控制的資本主義經濟。其性質和作用完全取決于我國社會主義國家的性質和條件;其實質是通過和平贖買,而不是沒收的方式;將資本主義私有制有償地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其具體實現步驟是,先把私人資本主義納入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和國家計劃軌道,然后再把國家資本主義轉為社會主義公有制;其結果是實現雙重改造,把對所有制的改造和對人的改造結合起來。
4試述弘揚新時期愛國主義的重大意義。
(1)愛國主義是指千百年來形成和鞏固起來的人民群眾對自己祖國的最深厚而的感情。這種感情集中地表現為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表現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為爭取祖國獨立富強而英勇奮斗的獻身精神。愛國主義歷來是動員和鼓舞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一種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巨大力量,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2)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就是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理,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奮斗,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中華民族振興的必由之路,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崇高理想,表明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本質上是統一的。 (3)弘揚愛國主義,認清社會主義是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把人民群眾的愛國熱情引導和凝聚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上來。(4)弘揚愛國主義,認清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國家安全和民族尊嚴的深刻內涵,為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反對霸權主義,維護民族尊嚴而斗爭,獻身于建設和保衛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5)弘揚愛國主義,認清維護國家安定、民族團結、祖國統一的重大意義,為維護國家穩定、增強民族團結、促進祖國統一而奮斗。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