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2014年護士資格考試內科護理學輔導匯總
一、病因和發病機制
概括起來,是胃、十二指腸局部黏膜損害因素和黏膜保護因素之間失去平衡所致。
損害因素:
1.胃酸和胃蛋白酶 在損害因素中,胃酸與胃蛋白酶,尤其是胃酸的作用占主導地位。
2.藥物非甾體類消炎藥,如阿司匹林、布洛芬、消炎痛等
3.飲食失調:粗糙和刺激性食物或飲料可引起黏膜的物理性和化學性損傷。不定時的飲食習慣會破壞胃酸分泌規律。飲料與烈酒除直接損傷黏膜外,還能促進胃酸分泌,咖啡也能刺激胃酸分泌。
4.吸煙
5.精神因素持久和過度精神緊張、情緒激動等
6.幽門螺桿菌感染(Hp)為消化性潰瘍的一個重要發病原因。消除Hp可降低消化性潰瘍復發率。
保護因素:
1.胃黏液—黏膜屏障:
2.黏膜的血液循環和上皮細胞的更新
3.前列腺素:是增強黏膜上皮更新、維持黏膜完整性的一個重要因素。
其他因素:
遺傳因素研究發現,0型血型者比其他血型容易患DU。總之,胃酸胃蛋白酶在消化性潰瘍發病中起決定性作用。
二、臨床表現
消化性潰瘍在臨床上以慢性病程、周期性發作、節律性上腹痛為特點,節易發作,容易復發。
(一)癥狀
1.上腹部腹痛 是消化性潰瘍主要癥狀。
(1)部位:GU疼痛多位于劍突下正中或偏左, DU疼痛常在上腹正中或偏右。
(2)性質:多為隱痛、脹痛、燒灼痛、鈍痛、劇痛或饑餓樣不適感。
(3)范圍:手掌大小
(4)疼痛具有節律性:與飲食關系密切。
GU疼痛:常在進餐后1/2~1小時出現,持續1~2小時后逐漸緩解,至下次進餐前疼痛消失,典型節律:進食-疼痛-緩解。
DU疼痛: 進餐后3~4小時出現,為饑餓痛、空腹痛或夜間痛,典型節律:疼痛-進食-緩解。
其他 胃腸道癥狀可表現為反酸、噯氣、惡心、嘔吐等消化不良的癥狀,以GU較DU為多見。
全身癥狀 可表現為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的癥狀如失眠、多汗等,也可表現為營養不良的癥狀如消瘦、貧血等。
(二)體征
緩解期多無明顯體征,發作時于上腹部有固定壓痛點。
(三)并發癥
1.出血:是消化性潰瘍最常見的并發癥
2.穿孔:最常發生于十二指腸潰瘍,
表現:為腹部劇痛和急性腹膜炎的體征。當潰瘍疼痛變為持續性,進食或用制酸藥后長時間疼痛不能緩解,并向背部或兩側上腹部放射時,常提示可能出現穿孔。
3.幽門梗阻
表現:為餐后上腹部飽脹,頻繁嘔吐宿食。
4.癌變:少數GU可發生癌變,尤其是45歲以上的病人。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