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胎盤滯留所致產后出血特點:胎盤娩出前陰道出血,胎兒娩出后活動性出血。
252.凝血功能障礙所致產后出血特點:胎盤娩出前、后持續陰道流血,多而不凝。
253.產后出血處理要點:迅速止血,擴容、搶救休克,預防感染。
254.胎盤剝離后滯留,輕拉臍帶協助娩出。
255.胎盤粘連、剝離不全行徒手剝離胎盤術。
256.胎盤嵌頓可手取胎盤,無效時可在乙醚麻酸醉下取出胎盤。
257.胎盤植入行次全子宮切除術,不能強行手取。
258.軟產道裂傷所致產后出血者協助醫生查找裂傷,及時縫合止血。
259.羊水栓塞發病急,病情兇險,是造成產婦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發生在足月分娩者死亡率可高達70%~80%。也可發生在妊娠早、中期的流產、引產或鉗刮術中,但情況較緩和,極少造成產婦死亡。
260.子宮破裂是指子宮體部或子宮下段于妊娠期或分娩期發生的破裂,是產科最嚴重的并發癥,威脅母兒生命。多發生于經產婦,特別是多產婦。
261.子宮破裂產婦突然感覺到下腹部發生一陣撕裂樣的劇痛之后腹部疼痛緩解,子宮收縮停止。此刻稍感舒適后即出現面色蒼白,出冷汗,脈搏細數,呼吸急促,血壓下降等休克征象。
262.子宮破裂的病因有梗阻性難產、子宮瘢痕、宮縮劑使用不當和手術創傷。
263.先兆子宮破裂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抑制子宮收縮,如乙醚全麻或肌注哌替啶。盡快行剖宮產術,迅速結束分娩。
264.先兆子宮破裂的四大主要臨床表現是:子宮形成病理性縮復環、下腹部壓痛、胎心率改變及血尿出現。
265.產褥感染的表現最常見的是急性子宮內膜炎,多在產后3~4日發病,輕者低熱,下腹部疼痛,惡露量多,混濁有臭味,子宮有壓痛,宮底高而軟。
266.產褥病率是指分娩24小時以后的10日內,用口表每日測量體溫4次,有2次達到或超過38℃。
267.盆腔及下肢血栓性靜脈炎,多發生在產后1~2周發病,寒戰高熱,多為弛張熱、下肢持續性疼痛,皮膚發白,稱股白腫。
268.協助或指導產褥感染產婦采取半臥位或臀低位,可采取床邊隔離防止交叉感染。
269.產褥期體溫高于38℃者停止哺乳,超過39℃者給予物理降理。
270.產褥期會陰水腫疼痛者,局部用50%硫酸鎂濕熱敷。
271.產褥感染以混合感染多見,病原體以厭氧菌為主。
272.晚期產后出血多于產后1~2周內發生,也可推遲6~8周甚至10周發生。
273.子宮復舊不全引起的晚期產后出血多發生在產后2~3周。
274.足月兒是指胎齡滿37周至未滿42周的新生兒;早產兒是指胎齡未滿37周的新生兒;過期產兒是指胎齡滿42周以上的新生兒。
275.正常出生體重兒是指出生體重為2500~4000g的新生兒;低出生體重兒指出生體重不足2500g者;體重不足l500g者為極低出生體重兒;體重不足l000g者為超低出生體重兒;巨大兒指體重超過4000g的新生兒。
276.適于胎齡兒指出生體重在同胎齡兒平均體重第10~90百分位的新生兒;小于胎齡兒指出生體重在同胎齡兒平均體重第10百分位以下的新生兒;大于胎齡兒指出生體重在同胎齡兒平均體重第90百分位以上的新生兒。足月小樣兒指胎齡已足但體重在2500g以下的新生兒。
277.由于呼吸中樞發育不成熟,新生兒呼吸節律常不規則,呼吸表淺;頻率快,40次/分左右;腹式呼吸為主;可有短暫的呼吸暫停現象。
278.新生兒胃呈水平位,容量小,賁門括約肌松弛,幽門括約肌較發達,容易發生溢乳。
279.出生后l0~12小時開始排胎糞,呈墨綠色,約2~3天內排凈,超過24小時仍無胎糞排出則需要檢查。
280.新生兒特殊生理狀態
(1)生理性體重下降:新生兒出生數日內由于攝人少、丟失水分比較多及胎糞排出,出現體重下降,但一般不超過l0%,生后l0天左右恢復到出生時體重。
(2)生理性黃疽。
(3)乳腺腫大和假月經:男女新生兒出生后3~5天可出現乳腺腫大,如蠶豆或鴿卵大小,2—3周內消失,切勿擠壓,以免感染。有些女嬰生后5~7天陰道可見少量血性分泌物,.可持續l周,稱假月經。
(4)“馬牙”和“螳螂嘴”:新生兒腭中線和齒齦切緣上有黃白色小斑點,或者面頰部有脂肪墊,兩者均不應挑割以免發生感染。
(5)新生兒粟粒疹:新生兒在鼻尖、鼻翼兩側常有米粒大小、黃白色皮疹,原因是皮脂腺潴留。可自行消退,不必處理。
281.唯一經胎盤獲得的抗體是IgG,6個月后逐漸減少直至消失;IgM抗體不能通過胎盤,故新生兒易發生革蘭陰性菌感染;通過母乳獲得的抗體是分泌型IgA(SIgA),在呼吸道和消化道起抗感染作用。
282.新生兒室應保持室溫在22~24℃,相對濕度在55%~65%。在新生兒開始呼吸前應迅速清除口鼻部的黏液及羊水,以免引起吸人性肺炎或窒息;宜采取不同的取暖措施,如戴帽、母懷抱、熱水袋、嬰兒暖箱等,檢查和護理時,避免不必要的暴露,定時監測新生兒的體溫,每4~6小時測1次。
283.新生兒分娩后立即結扎臍帶,消毒處理好殘端。臍帶脫落前不要用紗布包扎臍帶。脫落后臍窩有分泌物的可先用3%雙氧水擦拭,再用0.2%~0.5%的碘伏擦拭,并保持干燥。
284.新生兒體溫穩定后每日沐浴1次,沐浴時室溫維持在26~28℃,水溫保持在38~40℃。盡量減少小兒身體暴露,注意保暖;擦洗面部時禁用肥皂;對頭頂部的皮脂結痂不可用力清洗;勤換尿布,每次大便后用溫開水清洗會陰及臀部并拭干,并涂護臀膏,以防發生尿布皮炎,尿布宜選用吸水性好的純棉布,不可過緊過松。
285.早產兒常見的護理問題包括體溫過低、營養失調、自主呼吸受損、有感染的危險。
286.早產兒首要的護理措施是保暖。體重小于2000g者,應盡早安置于保暖箱,根據出生體重和日齡來調節箱溫,待體重增至2000g以上,體溫穩定,吸吮良好,呼吸正常,即可出暖箱。體重大于2000g者在箱外保暖者應給予戴帽保暖。
287.早產兒應盡早開奶,防止低血糖。無法母乳喂養者以早產兒配方乳為宜。喂乳量以不發生胃潴留及嘔吐為原則。吸吮能力差者可用滴管、胃管喂養和靜脈高營養喂養。
288.早產兒在仰臥時可以在肩下墊一小枕,以保持呼吸道通暢,呼吸暫停者給予拍打足底、托背、刺激皮膚等處理。出現發紺時給予吸氧,吸人氧濃度以維持動脈血氧分壓50~70mmHg為宜。切忌常規吸氧,避免引發視網膜病變導致失明。
289.Apgar評分是評價剛出生嬰兒情況和復蘇是否有效的可靠指標,內容包括:皮膚顏色、心率、對刺激反應(彈足底或插胃管反應)、肌張力和呼吸5項。8~10分為正常,4~7分為輕度窒息,0~3分為重度窒息。生后lmin評分可區分窒息程度,5min及10min評分有助于判斷復蘇效果和預后。
290.輕度窒息的表現:新生兒面部與全身皮膚呈青紫色;呼吸表淺或不規則;心跳規則且有力,心率減慢(80~120次/分);對外界刺激有反應;喉反射存在;肌張力好;四肢稍彎曲。
291.重度窒息的表現:新生兒面部蒼白;口唇青紫;無呼吸或僅有喘息樣呼吸;心跳不規則,心率<280次/分;對外界刺激無反應;喉反射消失;肌張力松弛。
292.新生兒窒息應按ABCDE復蘇方案。A是根本,B是關鍵,E貫穿于整個復蘇過程。
A.通暢氣道:新生兒娩出后立即吸凈口、咽、鼻黏液。
B.建立呼吸:通氣頻率為40~60次/分,以心率增加接近正常、胸廓起伏、聽診呼吸音正常為宜。通氣有效的主要指標是可見胸廓起伏。
C.恢復循環:胸外心臟按壓。可采用雙拇指法或中示指法有節奏地按壓胸骨體下l/3
處,按壓頻率為120次/分,壓下深度為1.5~2cm,按壓放松過程中,手指不離開胸
壁。按壓有效時可摸到股動脈搏動。
D.藥物治療:胸外心臟按壓不能恢復正常循環時,遵醫囑給予l:10000腎上腺素。
E評價:復蘇過程中每30秒評價新生兒情況。
293.新生兒窒息患兒在整個治療護理過程中應注意保溫,可將患兒置于遠紅外保暖床上,病情穩定后置暖箱中保暖或熱水袋保暖:維持患兒肛溫36.5~37℃。
294.缺氧缺血性腦病的主要表現是意識改變和肌張力變化。輕度表現為興奮、激惹、肌張力正常,吸吮反射正常,擁抱反射活躍,不出現驚厥;中度表現為嗜睡、反應遲鈍,肌張力降低,擁抱反射和吸吮反射減弱,可出現驚厥;重度表現為意識不清、昏迷、肌張力低下,擁抱反射、吸吮反射消失,驚厥頻繁。引起腦損傷的部位與胎齡有關。
295.診斷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常用的輔助檢查有頭顱超聲檢查、CT檢查、磁共振、腦電圖。
輕度腦電圖正常;中度可見癲癇樣波或電壓改變;重度腦電圖及影像學診斷明顯異常。頭顱B超可見腦室及其周圍出血,具有較高的特異性。如患兒無圍生期窒息史,需要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腦病時可行腰椎穿刺檢查腦脊液。
296.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疑有功能性障礙者,將
其肢體固定于功能位,早期給予患兒動作訓練和感知刺激的干預措施,促進腦功能的恢復。
297新生兒顱內出血患兒常表現為易激惹、過度興奮或嗜睡、昏迷等神志改變,為中樞興奮或抑制癥狀交替出現;顱內壓增高時常表現為腦性尖叫、前囟隆起、驚厥、角弓反張等;早期肌張力增高,以后減弱或消失。
298.新生兒顱內出血腦脊液檢查呈均勻血性,有紅細胞,蛋白含量明顯增高,嚴重者糖定量降低。影像學檢查首選B超,可確定出血部位和范圍。
299.新生兒顱內出血患兒鎮靜止驚選用地西泮、苯巴比妥或水合氯醛灌腸;降低顱內壓選用呋塞米;止血選用維生素K1。
300.新生兒顱內出血患兒護理時應注意:保持安靜,減少噪聲;盡量減少對患兒移動和刺激,集中護理操作;靜脈穿刺用留置針保留,減少反復穿刺;喂乳時不宜抱喂;保持頭抬高15°~30°體位;密切觀察病情,應注意生命體征、神態、瞳孔、肌張力、前囟等改變。
執業護士萬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微信搜索"566執業護士"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