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行特點
目前世界上已發現能攜帶本病毒的鼠類等動物百余種,疫源地遍及世界五大洲。在亞洲、歐洲、非洲和美洲28個國家有病例報告。我國是HFRS疫情最嚴重的國家,自本世紀30年代首先在黑龍江省孫吳縣發現此病后,疫區逐漸擴大,現已波及二十八個省、市、自治區。自80年代中期以來,年發病人數超過10萬,病死率為3~5%,有的地區高達10%。
黑線姬鼠和褐家鼠是我國各疫區HFRS病毒的主要宿主動物和傳染源。此病有明顯的地區性和季節性,這種地區性和季節性與鼠類的分布與活動有關。Ⅰ型HFRS發病多集于秋冬之間,Ⅱ型則多集中于春夏之間。HFRS的傳播途徑尚未完全肯定,認為可能的途徑有3類5種,即動物源性傳播(包括通過呼吸道、消化道和傷口3種途徑)、蟲媒傳播和垂直傳播。其中傳播源性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即攜帶病毒的動物通過唾液、尿、糞排出病毒污染環境,人或動物通過呼吸道、消化道攝入或直接接觸感染動物受到傳染。螨類也可能是一病的傳播媒介。
(二)致病性
潛伏期一般為兩周左右,起病急,發展快。典型病例具有三大主癥,即發熱、出血和腎臟損害。臨床經過分為發熱期、低血壓休克期、水尿期、多尿期和恢復期。HFRS的發病機理很復雜,有些環節尚未完全搞清。目前一般認為病毒直接作用是發病的始動環節,而免疫病理損傷也起重要作用。病毒感染造成病毒血癥以及全身毛細血管和小血管損傷,引起高熱、寒戰、乏力、全身酸痛、皮膚和粘膜出現出血點或出血斑,重者還可有腔道或各臟器出血、腎臟損害出現血尿、蛋白尿,電解質紊亂。廣泛的毛細血管和小血管損傷引起的出血、血漿滲出和微循環障礙等造成低血壓或休克。病程早期血液中lgE水平增高,提示Ⅰ型變態反應可能通過血管活性物質的作用,使小血管擴張,滲出增加。另外在早期病人體內即可出現大量循環免疫復合物,在血管壁、血小板、腎小球及腎小管上有免疫復合物沉積,血清補體水平下降;血清中也可檢出抗基底膜和抗心肌抗體,這些現象表明Ⅲ型和Ⅱ型變態反應造成的免疫病理損傷也參與了HFRS的致病。
(三)免疫性
人對HFRS病毒普遍易感。過去認為HFRS以顯性感染為主,但近年來的監測研究表明,人群感染后僅少數人發病,大部分人呈隱性感染狀態,特別是Ⅱ型疫區的人群隱性感染率更高。感染后抗體出現早,發熱1~2天即可檢測出lgM抗體,第7~10天達高峰;第2~3天可檢測出lgG抗體,第14~20天達高峰,lgG抗體在體內可持續存在30余年。近年來的研究結果表明,在不同的抗體成份中,對機體起免疫保護作用的主要是由G1和G2糖蛋白刺激產生的中和抗體和血凝抑制抗體,而由N蛋白刺激產生的特異性抗體在免疫保護中也起一定作用。
以往曾認為HFRS病人的細胞免疫功能呈抑制狀態,而近年來的研究表明,細胞免疫在對HFRS病毒感染的免疫保護中起同樣起重要作用。特別是觀察到HFRS病人的抑制性T細胞功能低下,致使殺死性T細胞和B細胞功能相對增強,一些細胞因子(如白細胞介素1、干擾素、腫瘤壞死因子、白細胞介素2受體、前裂腺素E2等)的水平在HFRS的不同病期也有明顯變化。值得指出的是,上述細胸免疫(包括一些細胞因子)與特異性抗體一樣,除參與抗感染免疫,具有抵御和清除病毒的作用以外,也參與變態反應,即也可能是造成本病免疫病理捐贈傷的原因之一。
HFRS病后可獲持久免疫力,一般不發生再次感染發病,但隱性感染產生的免疫力多不能持久。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