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證候:帶下量多,色黃,粘稠,有臭氣,或伴陰部瘙癢,胸悶心煩,口苦咽干,納食較差,小腹或少腹作痛,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濡數(shù)。
證候分析:濕熱蘊(yùn)積于下,損傷任帶二脈,故帶下量多,色黃,粘稠,臭穢;濕熱熏蒸,則胸悶心煩,口苦咽干;濕熱內(nèi)阻,則納食較差;濕熱蘊(yùn)結(jié),瘀阻胞脈,則小腹或少腹作痛;濕熱傷津,則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濡數(shù),為濕熱之征。
治療法則:清熱利濕止帶。
方藥舉例:止帶方(《世補(bǔ)齋不謝方》)。
豬苓、茯苓、車(chē)前子、澤瀉、茵陳、赤芍、丹皮、黃柏、梔子、牛膝
方中豬苓、茯苓、車(chē)前子、澤瀉利水除濕;茵陳、黃柏、梔子清熱瀉火解毒;赤芍、丹皮涼血化瘀,合牛膝活血,并能引藥下行,直達(dá)病所以除下焦?jié)駸帷?/P>
若肝經(jīng)濕熱下注者,癥見(jiàn)帶下量多,色黃或黃綠如膿,質(zhì)粘稠或呈泡沫狀,有臭氣,伴陰部癢痛,頭暈?zāi)垦#诳嘌矢桑瑹┰暌着憬Y(jié)尿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滑而數(shù)。治宜瀉肝清熱除濕,方用龍膽瀉肝湯(《醫(yī)宗金鑒》)加苦參、黃連。
龍膽草、柴胡、梔子、黃芩、車(chē)前子、木通、澤瀉、生地、當(dāng)歸、甘草
若濕濁偏甚者,癥見(jiàn)帶下量多,色白,如豆渣狀或凝乳狀,陰部瘙癢,脘悶納差,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治宜清熱利濕,疏風(fēng)化濁,方用萆蘚滲濕湯(《瘍科心得集》)加蒼術(shù)、藿香。
革蘚、薏苡仁、黃柏、赤茯苓、丹皮、澤瀉、滑石、通草
方中萆蘚、薏苡仁、赤茯苓、澤瀉、滑石、通草清熱利濕以化濁;黃柏、丹皮清熱涼血;蒼術(shù)、藿香疏風(fēng)化濁以止癢。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