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食是胃液分泌的自然刺激物,進食可通過神經(交感和副交感)和體液因素(乙酰膽堿、胃泌素、組胺)來調節胃液的分泌。而空腹時胃液分泌很少。許多體內外因素均可影響胃液的分泌。
1.刺激胃酸分泌的內源性物質
(1)乙酰膽堿(Ach)大部分支配胃的副交感神經節后纖維末梢釋放乙酰膽堿。乙酰膽堿直接作用于壁細胞膜上的膽堿能受體,引起鹽酸分泌增加。乙酰膽堿的作用可被膽堿能受體阻斷劑(如阿托品)阻斷。
(2)胃泌素(gastrin)胃泌素主要由胃竇粘膜內的G細胞分泌。十二指腸和空腸上段粘膜內也有少量G細胞。胃泌素釋放后主要通過血液循環作用于 壁細胞,刺激其分泌鹽酸。胃泌素以多種分子形式存在于體內,其主要的分子形式有兩種:大胃泌素(G-34)和小胃泌素(G-17)。
胃粘液屏障胃竇粘膜內的胃泌素主要是G-17,十二指腸粘膜中G-17和G-34約各占一半。從生物效應來看,G-17刺激胃分泌的作用要比G-34強5-6倍,但G-34在體內被清除的速度較慢,它的半衰期約為50 min,而G-17通常只有6 min。研究表明,人的小胃泌素的氨基酸序列C端的4個氨基酸是胃泌素的最小活性片段。因此用人工合成的四肽或五肽胃泌素是具有天然胃泌素全部作用。
(3)組胺(histamine)胃的泌酸區粘膜內含有大量的組胺。產生組胺的細胞是存在于固有膜中的肥大細胞。正常況下,胃粘膜恒定地釋放少量組胺,通過局部彌散到達鄰近的壁細胞,通過壁細胞上II型組胺受體(H2受體),引起組胺分泌。用甲氰瞇呱(cimetidine)及其相類似的藥物可以阻斷組胺與壁細胞的結合、從而減少胃酸分泌。
三種刺激胃酸分泌的內源性物質的作用及其相互作用上述三種內源性促分泌物, 一方面可通過各自在壁細胞上的特異性受體,獨立地發揮刺激胃酸分泌的作用(右圖); 另一方面,三者又相互影響,表現為當以上三個因素中的兩個因素同時作用時,胃酸的分泌反應往往比這兩個因素單獨作用的總和要大,這種現象在生理學上稱為加 強作用(potentiation)。在整體內,促分泌物之間的相互加強作用是經常存在的,因此,用任何一種促分泌物的阻斷劑,如用甲氰咪呱時,它不僅抑 制了壁細胞對組胺的反應,同時也會由于去除了組胺作用的背景,使壁細胞對胃泌素和乙酰膽堿的反應也有所降低。
2.消化期的胃液分泌
進食后胃液分泌的機制,一般按接受食物刺激的部位,分成三個時期來分析,即頭期、胃期和腸期。但必須注意,三個時期的劃分是人為的,只是為了便于敘述,實際上,這三個時期幾乎是同時開始的、互相重疊的。
(1)頭期胃液分泌:頭期的胃液分泌是由進食動作引起的, 因其傳入沖動均來自頭部感 受器(眼、耳、鼻、口腔、咽、食管等),因而稱為頭期。
頭期胃液分泌的機制曾用慢性實驗方法作了較詳細的分析,即用事先施行過食管切斷術并具有胃瘺的狗進行假飼(sham feeding);當食物經過口腔進入食管后,隨即從食管的切口流出體外,食物并未進入胃內,但卻引起胃液分泌。進一步分析確定,由進食動作所引起的胃液 分泌,包括條件反射性和非條件反射性兩種。
頭期胃酸分泌的機制前者是由和食物有關的形象、氣味、聲音等刺激了視、嗅、聽等感受器而引起的;后者則是當咀嚼和吞咽食物時,刺激了口腔和咽喉等處的化學和機械感受器而 引起的。這些反射的傳入途徑和由進食引起的唾液分泌的傳入途徑相同,反射中樞包括延髓、下丘腦、邊緣葉和大腦皮層等。迷走神經是這些反射共同的傳出神經。 當切斷支配胃的迷走神經后,假飼就不再引起胃液分泌。
頭期的胃液分泌并不是純神經反射性的。而是一種神經-體液性的調節。迷走神經興奮除通過其末梢釋放乙酰膽堿,直接引起腺體細胞分泌外。迷走神經沖動還可引起胃竇粘膜內的G細胞釋放胃泌素,后者經過血液循環刺激胃腺分泌。頭期的胃液分泌并不是純神經反射性的,而是一種神經-體液性的調節。
引起胃泌素釋放的迷走神經纖維被認為是非膽堿能的, 因為阿托品不僅不能阻斷,反而使假飼引起的胃泌素釋放反應增加。目前對這一現象的解釋是, 迷走神經中既存在興奮胃泌素釋放的纖維,也存在抑制胃泌素釋放的纖維,前者的中介物可能是一種肽類物質,而抑制性纖維則是通過乙酰膽堿起作用的。阿托品由于阻斷了抑制性纖維的作用,因而使胃泌素的釋放有所增加。
頭期胃液分泌的特點:量和酸度都很高,而胃蛋白酶的含量則尤其高。在人體觀察的資料表明,頭期胃液分泌量的大小與食欲有很大關系。
(2)胃期胃液分泌:指食物入胃后引起的胃液分泌,其主要途徑為:
① 機械擴張刺激胃底、胃體部的感受器,通過迷走-迷走神經長反射和壁內神經叢的短反射,引起胃液分泌;
② 擴張刺激胃幽門部,通過壁內神經叢,作用于G細胞,引起胃泌素的釋放;
③ 食物的化學成分直接作用于G細胞,引起胃泌素的釋放。
G細胞為開放型胃腸內分泌細胞,頂端有微絨毛樣突起伸入胃腔,可以直接感受胃腔內化學物質的作用。刺激G細胞釋放胃泌素的主要食物化學成分是蛋白質的消化產物,其中包括肽類和氨基酸。用放射免疫方法測定血漿中胃泌素濃度,正常人空腹時約為30~120 pg/ml,在進食蛋白質食物后,血漿胃泌素可升高到50~200 pg/ml,在食后2~3小時逐漸恢復至進食前水平。糖類和脂肪類食物不是胃泌素釋放的強刺激物。
胃期分泌的特點:胃液酸度也很高,但胃蛋白酶含量卻比頭期分泌的胃液為弱。
(3)腸期胃液分泌:食物離開胃進入小腸后,還有繼續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稱為腸期胃液分泌。實驗證明,將食糜、肉的提取液、蛋白胨液由瘺管直接注入十二指腸內,也可引起胃液分泌的輕度增加。直接機械擴張游離的空腸袢,也有引起胃液分泌作用。
腸期胃液分泌的機制主要通過體液調節,而神經反射的作用不大。因為在切斷支配胃的外來神經后,食物作用于小腸仍可引起胃液分泌。當食物接觸小腸粘膜 時,小腸粘膜可釋放一種或幾種激素,通過血液循環作用于胃。已知人的十二指腸粘膜中含有較多的胃泌素;用放射免疫方法測得,在切除了胃竇的病人,進食后血 漿胃泌素的濃度仍有升高,說明進食后可引起十二指腸釋放胃泌素,它可能是腸期胃液分泌的體液因素之一。有人認為,在食糜作用下,小腸粘膜還可能釋放腸泌酸 素的激素,刺激胃酸分泌。此外,由小腸吸收的氨基酸也可能參與腸期的胃液分泌,因為靜脈注射混合氨基酸也可引起胃酸分泌。
腸期胃液分泌的特點:分泌量不大,大約占進食后胃液分泌總量的l/10,這可能與食物在小腸內同時還產生許多對胃液分泌起抑制性作用的調節機制(見后文)有關。
3.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調節
胃液分泌的機制正常消化期的胃液分泌還受到各種抑制性因素的調節,因此實際的胃液分泌是興奮和抑制性兩類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消化期內,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除精神、情緒因素外,主要有鹽酸、脂肪、高張液和前列腺素等。
鹽酸(HCl)鹽酸本身對胃腺的活動具有抑制性作用,因此胃酸分泌的調節是一種負反饋的調節。
胃腺分泌鹽酸使胃內pH降低,當胃竇的pH降到1.2~1.5時,便可對胃液分泌產生抑制作用。這種抑制作用的機制可能是鹽酸直接抑制了胃竇粘膜中的G細胞,減少胃泌素釋放的結果。惡性貧血的病人胃酸分泌很低, 他們血漿中胃泌素的濃度卻比正常人高2~30倍,如向這種病人胃內注以鹽酸,使胃內酸化,血漿胃泌素的濃度即下降,這進一步說明,胃內容物的酸度對胃泌素的釋放,以及進而影響胃液分泌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來一些實驗資料提示,鹽酸在胃內還可能通過引起胃粘膜釋放生長抑素,后者抑制胃泌素和胃液的分泌。
當十二指腸內的pH降到2.5以下時,對胃酸分泌也有抑制作用,但其作用機制目前尚未完全闡明。已知酸作用于小腸粘膜可引起促胰液素釋放,后者對胃泌 素引起的酸分泌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因此,促胰液素很可能是十二指腸酸化抑制胃分泌的一種抑制物。
脂肪(fat)脂肪及其消化產物抑制胃分泌的作用發生在脂肪進入十二指腸后,而不是在胃中。早在20世紀30年代,我國生理學家林可勝就發現,從小腸 粘膜中可提取出一種物質,當由靜脈注射后,可使胃液分泌的量、酸度和消化力減低,并抑制胃運動。這個物質被認為是脂肪在小腸內抑制胃分泌的體液因素,命名 為腸抑胃素。但腸抑胃素至今尚未被提純。不少人認為,它可能不是一個獨立的激素,而可能是幾種具有此種作用的激素的總稱。小腸粘膜中存在的抑胃肽、神經降 壓素等多種激素,都具有類似腸抑胃素的特性。
高張溶液(hypertonic solution)十二指腸內高張溶液對胃分泌有抑制作用,其抑制途徑可有兩條,一是激活小腸內滲透壓感受器,通過腸-胃反射引起胃酸分泌的抑制,另一是 通過刺激小腸粘膜釋放一種或幾種抑制性激素而抑制胃液分泌。但后一機制尚未被闡明。
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在胃的粘膜和肌層中,存在大量的前列腺素。迷走神經興奮和胃泌素都可引起前列腺素釋放的增加。前列腺素對進 食、組胺和胃泌素等引起的胃液分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它可能是胃液分泌的負反饋抑制物。前列腺素還能減少胃粘膜血流,但它抑制胃分泌的作用并非繼發于血流 的改變。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