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血漿的總滲透濃度約為280~310mOsm/KgH20之間(滲透壓280~310mOsm/L)。而正常人的尿液的滲透濃度可在約50~1200mOsm/L之間波動。取決于機體水分含量的多少,當機體缺水時,尿液的滲透壓可時明顯高于血漿,稱為高滲尿,即尿被濃縮。當機體水分過多時,尿液的滲透壓可明顯低于血漿的滲透壓,稱為低滲尿。腎臟的尿濃縮和尿稀釋能力,在維持體液平衡和滲透壓恒定中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一、尿液的稀釋
當小管液中的溶質被重吸收而水不易被重吸收時,則造成尿液的稀釋。這種情況主要發生在髓袢升支粗段。
由于髓袢升支粗段能主動重吸收Na+和C1-,而對水不通透,故水不被重吸收,造成髓袢升支粗段小管液為低滲。在體內水過剩而抗利尿激素釋放被抑制時,集合管對水的通透性非常低。因此,髓袢升支粗段的小管液流經遠曲小管和集合管時,NaCl繼續重吸收,而水不被重吸收,使小管液滲透濃度進一步下降。可降低至50mOsm/kgH20,形成低滲尿,造成尿液的稀釋。如果抗利尿激素完全缺乏時,如嚴重尿崩癥患者,每天可排出高達20L的低滲尿,相當于腎小球濾過量的10%。
二、尿液的濃縮
當小管液中的水被重吸收而溶質仍留在小管液中,將發生尿液的濃縮。
用冰點降低法測定鼠腎的滲透壓,觀察到腎皮質部的組織間液(包括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的滲透濃度與血漿的滲透壓之比為1.0,說明二者是等滲的。而髓質部組織間液與血漿的滲透濃度之比,則隨著由髓質外層向乳頭部深入而逐漸升高, 分別為2.0、3.0、4.0(圖)。這表明髓質滲透壓從髓質外層向乳頭部深入而不斷升高,具有明確的滲透梯度。腎髓質滲透梯度是水重吸收的動力。
有抗利尿激素存在時,遠曲小管和集合管對水通透性增加,小管液從外髓集合管向內髓集合管流動時,由于滲透作用,水便不斷進入高滲的組織間液,使小管液不斷被濃縮而變成高滲液,最后尿液的滲透濃度可高達1200mOsm/kgH20,形成濃縮尿。
可見,髓質的滲透梯度的建立就成為濃縮尿的必要條件。髓袢是形成髓質滲透梯度的重要結構,只有具有髓袢的腎才能形成濃縮尿。髓袢愈長,濃縮能力就愈強。
髓質滲透梯度形成的機制 已知腎小管各段對水通透性不同,對溶質的通透性也不相同。在外髓部,由于髓袢升支粗段能主動重吸收Na+和Cl-,而對水不通透,故升支粗段內小管液向皮質方向流動時,管內NaCl濃度逐漸降低,小管液滲透濃度逐漸下降;而升支粗段外圍組織間液則變成高滲。髓袢升支粗段位于外髓部,故外髓部的滲透梯度主要是由升支粗段NaCl的重吸收所形成。愈靠近皮質部,滲透濃度越低;愈靠近內髓部,滲透濃度越高(圖)。
在內髓部,滲透梯度的形成與尿素的再循環和NaCl重吸收有密切關系。
①遠曲小管及皮質部和外髓部的集合管對尿素不易通透,但在抗利尿激素作用下,對水通透性增加,由于外髓部高滲;水被重吸收,所以小管液中尿素的濃度逐漸升高。小管液滲透壓升高。
②當小管液進入內髓部集合管時,由于管壁對尿素的通透性增大,小管液中尿素順濃度梯度通過管壁向內髓部組織間液擴散,造成了內髓部組織間液中尿素濃度的增高,組織間液滲透壓因之而升高。
③髓袢降支細段對尿素不易通透,而對水則易通透,所以在滲透壓的作用下,水被“抽吸”出來,從降支細段進入內髓部組織間液。由于降支細段對Na+不易通透,小管液將被濃縮,于是其中的NaCl濃度愈來愈高,滲透濃度不斷升高。
④當小管液進入髓袢升支細段時,由于它含有高濃度的NaCl。而升支細段對Na+又易通透,因此Na+順濃度梯度被動擴散至內髓部組織間液,從而進一步提高了內髓部組織間液的滲透壓。由此看來,內髓部組織間液的滲透壓,是內髓部集合管擴散出來的尿素以及髓袢升支細段擴散出來的NaCl兩個因素所致。
⑤尿素是可以再循環的。 因為升支細段對尿素具有中等的通透性, 所以從內髓部集合管擴散到組織間液的尿素可以進入升支細段,而后流過升支粗段、遠曲小管、皮質部和外髓部集合管,又回到內髓部集合管處再擴散到內髓部組織間液,這樣就形成了尿素的再循環。
從髓質滲透梯度形成的全過程來看,髓袢升支粗段對Na+和Cl-的主動重吸收是髓質滲透梯度建立的主要動力,而尿素和NaCl是建立髓質滲透梯度的主要溶質。
三、直小血管在保持腎髓質高滲中的作用
直小血管是由近髓腎單位出球小動脈分枝而來的U型毛細血管,與髓袢伴行,血流阻力較大,血流緩慢。直小血管的作用在于維持腎髓質高滲環境。
在上述腎小管的尿濃縮和稀釋作用中,不斷有溶質(NaCl和尿素)進入髓質組織間液形成滲透梯度, 也不斷有水被腎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至組織間液。因此,必須把組織間液中多余的溶質和水除去才能保持髓質滲透梯度。
直小血管降支進入髓質的入口處,其血漿滲透壓為300mOsm/L。由于直小血管對溶質和水的通透性高,當它在向髓質深部下行過程中, 周圍組織間液中的溶質就會順濃度梯度不斷擴散到直小血管降支中,而其中的水則滲出到組織間液,使血管中的血漿滲透濃度與組織間液達到平衡。因此,愈向內髓部深入,降支血管中的溶質濃度愈高。在折返處,其滲透壓也可高達1200mOsm/L。如果直小血管降支此時離開髓質,就會把從進入直小血管降支中的大量溶質流回循環系統,而從直小血管內出來的水保留在組織間液。這樣,髓質滲透梯度就不能維持。由于直小血管是U型結構,因此,當直小血管升支從髓質深部返回外髓部時,血管內的溶質濃度比同一水平組織間液的高,溶質又逐漸擴散回組織間液,并且可以再進入降支。因此,當直小血管升支離開外髓部時,只把多余的溶質帶回循環中。此外,通過滲透作用,組織間液中的水不斷進入直小血管升支, 又使組織間液中多余的水隨血流返回循環。這樣就維持了腎髓質的滲透梯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