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性粒細胞的生物化學與代謝包括:趨化作用、調理作用、變形性和粘附性、殺菌作用、吞噬作用;
2. 黃疸的發生機制:紅細胞破壞過多、肝細胞攝取膽紅素能力下降、肝細胞處理膽紅素能力下降、膽道梗阻;
3. 可用于莢膜腫脹試驗分型的細菌為:肺炎鏈球菌;
4. 沙門菌屬的Vi抗原屬于表面抗原;
5. 軟性下疳的病原菌是:杜克嗜血桿菌;
6. ELISA間接法、間接法熒光免疫技術可用一種標記物檢測多種被測物;
7. E花環試驗是通過檢測SRBC受體而對T細胞進行計數的一種試驗;
8. 在補體結合試驗中能夠檢測病人血清中抗體;
9. 支氣管哮喘屬于I型變態反應;
10. 單向瓊脂擴散法的檢測敏感度:不高,檢測進間長達48~72小時;
11. 實際碳酸氫鹽(AB)大于標準碳酸氫鹽(SB)提示為呼吸性酸中毒;
12. 血友病類出血性疾病:APTT延長、PT正常、,加正常血漿能糾正;
13. FVII缺乏癥:APTT正常、PT延長、,加正常血漿能糾正;
14. 類肝素物質增多:APTT延長、PT延長、TT延長、加甲苯胺藍能糾正;
15. 嗜堿性點彩紅細胞檢查的染色方法是:堿性美藍染液;
16. 能反映肝內或肝外膽汁淤積的試驗是血清膽紅素測定、血清總膽汁酸測定、血清ALP及其同工酶、血清GGT;
17. 能用于人工被動免疫的制品有:抗毒素、丙種球蛋白;
18. 先天性免疫包括: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皮膚和黏膜的屏障、體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質;
19. 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積分值降低的疾病有:慢粒和PNH、MDS、惡性組織細胞病等;
20. 血象中出現幼稚粒細胞的疾病有:慢粒、急性白血病、再障、PNH和缺鐵性貧血;
21. 嗜酸性粒細胞減低見于傷寒和燒傷病人;
22. 輸血傳播的疾病有:肝炎、艾滋病、巨細胞病毒、瘧疾、梅毒;
23. 酸性尿中常見的結晶有:非晶形尿酸鹽、尿酸結晶、草酸鈣結晶、三聯磷酸鹽結晶、磷酸鈣結晶;
24. 肝硬化不會引起血尿酸增高;
25. 普通實驗室常規測定香草扁桃酸(VMA)使用的方法是:化學顯色法;
26. 新生霉素敏感試驗適用于腐生葡萄球菌的鑒定;
27. 鑒別腦膜炎奈瑟氏菌和淋病奈瑟菌有關的是麥芽糖發酵;
28. 精密度是指:對同一樣品重復進行檢測時所得結果的符合程度;
29. 免疫反應的特異性是指:檢測物與其對應物之間選擇性反應。
相關推薦:2010年衛生資格考試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