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紅細胞形態
(1)正常紅細胞:尿中未經染色的紅細胞形狀為雙凹圓盤狀,淺黃色,直徑大約8μm。
(2)異形紅細胞:尿異形紅細胞常見的形態有:①大紅細胞,直徑8μm。②小紅細胞,直徑8μm。③棘形紅細胞,胞質常向一側或多側伸出、突起,如生芽樣。④環形紅細胞(面包圈紅細胞),因細胞內血紅蛋白丟失或胞漿凝聚,形似面包圈樣空心環狀。⑤新月形紅細胞,如半月形。⑥顆粒形紅細胞,胞質內有顆粒狀的間斷沉積,血紅蛋整理白丟失。⑦皺縮紅細胞,高滲尿中多見。⑧影細胞,低滲尿中多見。⑨紅細胞碎片。
2.血尿根據尿中紅細胞的形態可將血尿分為3種。
(1)均一性紅細胞血尿(非腎小球源性血尿):紅細胞外形及大小多見正常,形態較一致。整個尿標本中紅細胞形態不超過2種。
(2)非均一性紅細胞血尿(腎小球源性血尿):紅細胞整理大小不一,體積可相差3~4倍,尿中可見2種形態以上紅細胞,如大紅細胞、小紅細胞、棘形紅細胞等。
關于區分腎性或非腎性紅細胞血尿,仍無統一的標準。多數認為:
腎性血尿,變形紅細胞≥80%;
非腎性血尿,變形紅細胞≤50%,大部分紅細胞為正常紅細胞(或均一性紅細胞)。
近來,區分腎性和非腎性血尿的新方法有:①棘形紅細胞百分率法:即紅細胞具有1個或多個胞質突起的炸面圈樣細胞≥5%為標準。②紅細胞容積曲線法:腎性血尿,呈不對稱曲線,尿紅細胞整理平均容積(MCV)小于靜脈血MCV;非腎源性血尿,紅細胞容積曲線法呈對稱曲線,尿紅細胞的MCV大于靜脈血紅細胞的MCV。③流式細胞術:測定抗血紅蛋白抗體或抗Tamm-Horsfall蛋白抗體染色的紅細胞,以鑒別血尿。
(3)混合性血尿:指尿中含有均一性和非均一性兩類紅細胞。
3.血尿紅細胞形態變化的機制
(1)腎小球基底膜的作用:目前認為,①腎性血尿:紅細胞形態學變化的機制可能是由于紅細胞通過有病理改變的腎小球基底膜時,受到擠壓損傷、尿酸堿度和滲透壓影響。②非腎性血尿:主要是腎整理小球以下部位和泌尿通路上,毛細血管破裂的出血,紅細胞未經腎小球基底膜的擠壓損傷,因而形態正常;腎小管內紅細胞受酸堿度及滲透壓作用時間短暫,變化輕微。
4.參考值尿沉渣檢查各種不同方法整理的參考值見下表。
直接檢查法 0-3/HPF,5/HPF為鏡下血尿。
表 尿沉渣主要成分參考值
方法 | 紅細胞 | 白細胞 | 管型 | 上皮細胞 | 結晶 |
直接鏡檢法 離心鏡檢法 尿沉渣定量分析儀 定量分析板法 | 0~偶見/HP 0~3/HP 0~12/μl 0~5/μl | 0~3/HP 0~5/HP 0~12/μl 0~10/μl | 0~偶見/LP | 少見
| 少見
|
5.臨床意義鑒別紅細胞形態有助于判斷血尿是腎源性還是非腎源性疾病。
(1)腎源性血尿:見于急性或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盂整理腎炎、紅斑狼瘡性腎炎、腎病綜合征。腎源性血尿時,多伴尿蛋白增多明顯,而紅細胞增多不明顯,還常伴有管型,如顆粒管型、紅細胞管型、腎小管上皮細胞管型等。
(2)非腎源性血尿:見于①暫時性鏡下血尿,如正常人,特別是青少年在劇烈運動、急行軍、冷水浴,久站或重體力勞動后。女性患者,還應注意是否有月經血污染尿,應通過動態觀察加以區別。②泌尿系統自身疾病:如泌尿系統各部位的炎癥、腫瘤、結核、結石、創傷、腎移植排異反應、先天性畸形等均可引起不同程度整理的血尿。③其他:見于各種原因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友病、再生障礙性貧血和白血病合并血小板減少、DIC、高血壓、動脈硬化、高熱;某些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等;泌尿系統附近器官的疾病如前列腺炎、精囊炎、盆腔炎等。非腎性血尿的特點為尿紅細胞增多,而蛋白不增多或增多不明顯。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