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酸堿度
采用酸堿指示劑法。pH試劑塊含有甲基紅(pH4.6~6.2)和溴麝香草酚藍(pH6.0~7.6)兩種酸堿指示劑,在pH4.5~9.0的范圍內。顏色由橙紅經黃綠到藍色變化。
2.比密
采用多聚電解質離子解離法。尿比密偏高時,尿液中所含鹽類成分較多,試劑帶中電解質多聚體釋放出的H+增多,溴麝香草酚藍為分子型,呈現黃色;尿比密偏低時,尿液中所整理含鹽類成分較少,試帶中電解質多聚體釋放出的H+減低,溴麝香草酚藍多為離子型,呈現藍色。
3.尿糖
采用葡萄糖氧化酶-過氧化物酶法。常見的色素原有鄰聯甲苯胺、碘化鉀等。
4.蛋白質
采用pH指示劑蛋白質誤差法。即在pH3.2的條件下,溴酚藍產生的陰離子,與帶陽離子的蛋白質結合發生顏色變化。
5.酮體
采用亞硝基鐵氰化鈉法。在堿性條件下,亞硝基整理鐵氰化鈉可與尿液中的乙酰乙酸、丙酮起反應,試劑膜塊發生由黃色到紫色的顏色變化,顏色的深淺與酮體含量成正比。
6.膽紅素
采用偶氮反應法。在強酸性介質中,結合膽紅素與二氯苯胺重氮鹽起偶聯反應,生成紅色復合物。試劑膜塊發生由黃色到紅色的顏色變化,顏色的深淺與膽紅素含量成正比。
7.尿膽原
采用醛反應法或重氮反應法。在強酸性條件下,尿膽原與對-二甲氨基苯甲醛發生醛化反應,生成櫻紅色縮合物。試劑膜塊發生由黃色到紅色的顏色變化,顏色的深淺與尿膽原含量成正比。
8.尿紅細胞或血紅蛋白
采用血紅蛋白類過氧化物酶法:血紅蛋白類過氧化物酶催化試劑塊中的過氧化氫烯鈷和色素原四甲替聯苯胺(或鄰甲聯苯胺),后者脫氫氧化而呈色。顏色深淺與血紅蛋白或紅整理細胞含量成正比。
9.亞硝酸鹽
采用硝酸鹽還原法。當尿液中感染的具有硝酸鹽還原酶的細菌增加時,如大腸埃希菌,可將硝酸鹽還原為亞硝酸鹽,并可將膜塊中的氨基苯砷酸重氮化而成重氮鹽,以此重氮鹽再與N-萘基乙二胺偶聯,使膜塊呈現由黃至紅色的變化,顏色的深淺與亞硝酸鹽含量成正比。
10.白細胞
采用白細胞酯酶法。粒細胞中存在酯酶,它能作整理用于膜塊中的吲哚酚酯,使其產生吲哚酚,吲哚酚與重氮鹽發生反應形成紫色縮合物,試劑膜塊區發生由黃至紫的顏色變化,顏色的深淺與白細胞含量成正比。
11.VitC
采用還原法。VitC具有l,2-烯二醇還原性基團,在酸性條件下,能將氧化態粉紅色的2,6-二氯酚靛酚染料還原為無色的2,6-二氯二對酚胺。試劑膜塊區發生由綠或深藍至粉紅色的顏色變化。
12.其他
如采用校正塊反射率測定原理來判斷整理顏色,將顏色分為23種色調;采用散射比濁方法測定透明度,根據濁度不同將尿液透明度分為透明、混濁、高度混濁3個檔次。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